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走进美丽如画的阿里山
作者:冯爱军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
1.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答:第________句,欣赏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字词积累 1.cuì qiàn jù chóu lán chuáng 堪 靡 谛 谧 2.⑴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⑵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3)没有能与之相抗衡的。(4)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3.B 4.(1)只有 (2)而是 (3)却 5.D
自主探究 1.说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一线贯穿,首尾呼应。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把森林人格化了。3.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4.C
阅读训练 (一)1.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唱《高山青》相呼应,以歌起,以歌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游阿里山。3.①作者游阿里山不尽然是为了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言外之意,也是为了欣赏阿里山的美丽风光;②作者在整个游程中,确实看到了如画的阿里山风光,并为之陶醉,他的赞美出于肺腑;③“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也等于看到了阿里山姑娘之美。(二)1.西湖的绿 2.感到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3.略 4.C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