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2008年中考语文现代诗歌鉴赏题透视
作者:柴晓山 王有成
的诗选自她的《繁星·春水》,请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这首诗的特点。
言论的花儿/开的越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
(2008年安徽省中考卷)
例6、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选自《中国诗歌库》)
(1)“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本诗共两节,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2008年恩施自治州中考卷)
设计意图:
如果说以上四道试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局部探究能力的话,那么这两道题目则检测考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从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上看,命题者意在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从题型设置和考点布列上看,意在考查考生的感受能力、品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思维方法:
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们要交替使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做到基础知识题,结合语境去解答:文本解读题,走进情境去解答。在捕捉意象、理解意境、挖掘意蕴的过程中建构诗歌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放拓展题,链接示例去解答,具体地说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参考答案:例5、(1)diao huang 馨 悠(幽)(2)“冫”或“两点水” 含义:聚集,集中。(3)①A②B③B(4)从内容上看,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夸夸其谈,富有哲理:从形式上看,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精炼,对比鲜明。例6、(1)对逝去的年华的无限追念之情。(2)年轻时遥望生命的未来,年老时追忆逝去的年华。
失误指要:
近年来考生在诗文欣赏方面的得分情况还不能尽如人意,从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失误原因如下:(1)读得不够。许多考生只匆匆忙忙读一遍即开始答题,结果是对诗文内容未掌握,答题也不着边际。(2)感受不深。由于对诗文比较生疏,于是理解诗文所塑造的形象便不够深刻,对作品的内涵也揭示不了。(3)体会不全。由于内容不清,形象不明,所以对诗文的意境体会也就不够全面,甚至支离破碎。(4)鉴赏不力。鉴赏的力度来自对诗文内容、形象意境的精确把握,只有在把握上面三者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探讨诗文的表现手法对作品的作用。(5)品味不透。肤浅的品析,孤立的理解,不能把关键字、词、句放在全文的角度来品味,对诗文中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等不能细细品味。不懂得品一词而不离句,品一句而不离篇的道理。
解法指津:
平日学习中,对现代诗歌要引起重视,注重从诗歌的意象、语言、主旨等方面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写作特色。
现代诗歌的整体阅读,应根据其特色——作品意象的模糊性、表现手法的新颖性(多用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段的变异性,在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方面多下工夫。
具体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作品的时代背景。(2)分析现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领悟作品的主旨。(3)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4)理解现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5)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揣摩现代诗歌的感情色彩,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
重点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准确地破解诗歌中的意象(即诗人的意中之象),然后从诗的意象中把握作者要向读者揭示(或暗示、启迪)的东西。
第二,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内涵。现代诗歌有的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等。阅读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明确修辞手法(或象征)的真实内涵,并且应注意避免实际所指带来的误解。
第三,要透过诗歌表面的虚写,提炼出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应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常识等相关信息,准确地提炼出诗歌的深层意蕴。
第四,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