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注重人文内涵 把握作文技巧

作者:郭 奇

上不去。而在这极其枯燥、乏味的时刻,假如有一篇好故事,评卷教师顿时感到眼睛一亮,兴致上来了,甚至会喷喷称赞,相互传阅,作文分值就会高上去。那么,什么是好故事呢?除了前面所讲的内容要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怀之外,结构形式还要精巧。具体说就是设置悬念,制造冲突,让“话题”蕴含在情节中,通过人物形象或细节来展现。即把按直线顺序表述故事的方式转换为以情节为纽带,话题为内涵的场景,情、理自然流露,从而打动人心。常见的模式是这样的:“国王死了,三天后王后也死了。”转换模式:“王后死了,那是因为三天前国王的去世,使她悲恸欲绝,郁郁而终。”一个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王后形象顿时显现在人们面前,此情感人。所以,好故事要有因果关系融进去,要让人怦然心动,不得不读下去。
  第二,写好开头与结尾。按照传播学的理论,信息的接受者一般对信息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印象较深,因此,传播者宜将信息要点放在最先或最后,这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前者容易引起接受信息者的注意,后者容易被受者记忆。高考作文也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过程,传播的受者就是评卷教师。前已说过,评卷工作是单调、枯燥和相对烦琐的工作,评卷教师是把评阅作文当作一种任务来做的,而不是茶余饭后、闲情逸致的小品欣赏。在高效、紧张的氛围中接受内容大致相同的信息,是不会细细品味的,因此,开门见山,一语中的,以最快的速度吸引评卷教师注意你的观点或文字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这也就是我们讲作文时常说的“人题要快”。而结尾要尽量呼应开头,强化开头的冲击力,既让评卷教师对你的论点产生深刻印象,又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圆合。
  第三,论点要明示,不要暗含。大量传播学的研究实验表明,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明示优于暗示。当信息内容是受者赞同或可能赞同以及不熟悉的情况下,传播者最好开诚布公,明明白白地亮出自己的论点,反之,当受者不赞同或非常熟悉的情况下,则以“曲径通幽”为好。具体到高考作文来说,明示论点是至关重要的,那种把论点暗含在故事中的写法,固然有曲径通幽之妙,但风险极大。高度紧张的评卷过程中,评卷教师很难有耐心去揣摩你要表达的“深厚”内涵,当你把你的论点“雪藏”在文章中时,也就有可能被判为“跑题”。从功利性出发,我甚至认为,高考作文不要惧怕“画蛇添足”,也就是说,当你写完故事后,为了突出你在围绕话题来展开阐释,不妨在文章结尾加上与话题相关的论述,以确保你的“暗示”成功。
  以上从人文内涵与作文技巧两个方面谈了高考作文的写作思路。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去关注人文内涵,把握作文技巧呢?笔者建议,在高考语文复习过程中,要多读一些短小隽永的文章。具体说来,像《读者》、《中学生阅读》、《阅读与鉴赏》、《小小说选刊》等刊物可以为考生提供较充分的阅读材料。其中的选文人文关怀意味浓厚,写作技巧也很丰富,考生们不妨借鉴一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