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河北石家庄市十中作品展示
作者:佚名
河湖海中的水灵气十足,奔荡不息;知识应当是最能创新的,但经这一输一灌,便显得呆板十足。再从形态看“桶”,没有了创新的劳累,只会照本宣科,依仿旧制,世人定会如木桶般心宽体胖,大腹便便。
创新始于打破陈规,敢于大胆合理地想象。没有想象的世界是苍白的世界;没有创新的空间是停滞的空间。
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便意味着旋转的生活舞台将失去精彩,从此陷入死气沉沉的“桶”的世界。
非破不可
“桶”的僵化禁锢着人们,犹如克隆的世界,若不破“桶”,这世界便会永远克隆下去,永远不会前进。
社会上有桶,生活中有桶。对上级错误的、不合实际的指示坚信不疑,没有主见;对前人不准确的学说深信不疑,倘若有怀疑的话,那也便是自己错了。这便是“桶”。
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应当具有怀疑精神。可我们这些“桶”,对上级向来唯命是从;或一手《康熙字典》,一手《英汉百科全书》,丝毫不会用脑袋思考问题。
若要有人驳我,难道这“桶”便一无是处、非破不可了吗?“桶”偶尔也会站地不稳洒出水来、弄个响声,便暂且称之为“创新”吧!这便宛如思想僵化的人偶尔弄个盲人看电影之类的所谓的创新;或开个蜡像馆,今天变奶牛,明天变斑马。除了博得众人一笑外,便只有继续做“桶”的份儿。人们不会认同他那所谓的创新,正如人们不会因为“桶”倒地的响声而否认它还是桶一般。
打“破”之道
社会在改革,正处于转型时期;生活在改变,正处于转型时期;就连被称为“一方净土”的学校也在改革,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期。今天的形势应是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时期,但仍有“桶”禁锢着我们。出路何在?唯有破“桶”立新。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我们唯有选择前者,在沉默中爆发,打破“桶”的禁锢,不给“桶”生存的空间,将这些朽木一把火烧了去吧!
破“桶”之路,前途艰险,但仍有痕迹可寻。鲁迅曾言,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正如这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破“桶”之路就在我们脚下,但唯有走出去,才能称之为“路”,倘若徘徊犹豫不前,便无所谓“路”。
后记
黑暗是黎明的序幕,破“桶”是创新的前奏。我们唯有共同演奏主旋律响起前的前奏,才有可能去聆听“创新”这世上最动听的乐章。
我们的路还很长,路上不时会受到僵化思想的阻挠、破坏,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我们的前方会是一片光明。
路,便在你的脚下。
点评:关于创新,报刊杂志上有不少的精辟论述,更不乏鸿篇巨制,但这位同学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喻说角度——桶,从桶的材质、作用、外形等方面揭示了顽固守旧思想的弊端。接着,先破后立,预言创新之后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光明前途。
文笔幽默辛辣,可圈可点。
(指导教师:赵拥军)
宽容的心
马利刚
比大地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广阔的是宽容的心。
何为宽容?以德报怨,佛家有典故:日本一未婚先育的女子生下一个小女孩儿,当家人逼问生父为谁时,女子违心说是附近庙中的一位高僧。家人闻之,庙门前大骂高僧不守清规。高僧初时猝不及防,后也就淡然处之,将女婴领回庙中抚养。光阴荏苒,那名女子受不了心灵的拷问,长跪庙门前认错。高僧依旧是淡然处之,将女儿还给她。高僧是宽容的,当他人以耻辱加身时,他却以恩德回报。
宽容似盛开的郁金香,当你践踏着它的身体走过时,它却把花香留在了践踏者脚下。当人抛弃了宽容时,它却并未因为人心的那团丑恶而放弃了世人。宽容的心就是海,狭隘与丑陋的风在上面吹不起半点儿波澜。
不懂得宽容的人将注定是郁郁不乐的,没有宽容的心,也将是沉静的死水。记得才俊周郎吗?在说完“既生瑜,何生亮”后坠马而亡。同样是将帅之才,狭隘的心却不能使公瑾和孔明惺惺相惜,最终一代将帅之星过早殒落。想当初借得东风,火烧赤壁,各展英雄本色,岂不妙哉?还记得庞涓与孙膑吗?同出鬼谷子门下,可又是一颗狭隘之心,弄得兄弟反目,最终庞涓身中万箭死于树下。这是孙膑所愿吗?不,本是师兄弟,却何必弄得两军对垒,反目成仇。尘封千年的史册中,有着多少这样的无奈诉说。错!错!错!这全是不宽容的错。
然而人并不能一味宽容,宽容必须有度。对敌人的宽容无异于与虎同眠,藏蛇怀中。忘了那东郭先生和好心的农夫了吗?对丑的宽容是对美的玷污。学会宽容很重要,学会使用宽容同等重要。
又想起了宽容的萧伯纳。话说这位大剧作家,一天被一骑车的年轻人撞了,年轻人扶起萧伯纳后,连连道歉,而萧伯纳却面带遗憾:“不,不,不,年轻人,你应当感到遗憾才对,若你再加把劲,你将会成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而永垂史册了!”言毕两人都笑了。
宽容的海很深,深得可以淹没一切愤恨;宽容的海很净;净得足以洗刷世间的一切污垢;宽容的海很美,美得足以折射出世间的纯洁;宽容的海心很广,广得可以映射出快乐的人生。用宽容的心使自己多些快乐,少些烦忧,让我们宽容并快乐着。
点评:本文是一篇考场议论文,让阅卷老师信服之处在于:
①材料丰富,典型精当。选佛家典故,举周瑜、庞涓之例,东郭、农夫之事,萧伯纳轶事,多角度论述拥有宽容之心的重要,精当开阔。
②结构清晰,思路清楚。开篇名言点题,接着以具体实例,阐释宽容,接着又从反面阐释狭隘之心不可有,又以萧伯纳之例述说宽容的魅力,结尾以排比、比喻回应开头,使文章呈现首尾圆合之美。
(指导教师:朱玉莲)
谁偷了大娃娘的钱
牛永科
正月十八,多么吉利的日子。这天大娃举行婚礼。这不,还真巧,平日里阴沉的小村庄因为太阳的赏脸而显得格外光彩夺目,喜气逼人。大娃她娘也不例外,脸上苦瓜皮似的皱纹已经烟消云散,核桃似的嘴巴也由于“喜气儿”太浓而张得老大,于是,埋藏多年的老门牙便露了出来,这实在是比秦始皇兵马俑还要珍贵。
太阳落山了,客人们走了,大娃他娘开始结算当天的收支。这时,她才发现,收的那3000多元礼金不见了,这可急坏了视钱如命的大娃他娘。于是召集全家人一起找,看是不是把钱放在哪儿忘了。折腾了大半夜,屋里翻了个底朝天,连个钱影儿也没见。大娃他娘耷拉着脸,早没了白天时的高兴劲儿;那核桃似的嘴闭得紧紧的,老门牙也看不见了。这一夜,她没有睡。
第二天,大娃早早地起了床,听见厕所里有什么声音。过去一看,母亲正蹲在那儿哭泣,两眼暗淡,脸色发青,整个人消瘦了很多。大娃把娘扶了起来:“娘,你别伤心,我听说邻村的张老太可有本事了,两眼一闭,什么事都能办到。去年二狗家丢的那只羊,就是那张老太找到的。”
“快,那你快去呀!”大娃他娘激动地说,眼里有一丝希望。
很快,大娃便回来了。对他娘说:“张老太说,钱是被一个十来岁、长头发的人偷的。”大娃他娘仔细想了一会儿,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李三家的小华身上,于是便来到李三家要钱。可想而知,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反目成仇。
大娃他娘见从李三家要不到钱,便想是不是张老太说的不准,于是便又去邻村有名的“法师”那儿寻希望。
“法师”说:“你是不是在大娃结婚的那天没给‘玉皇大帝’做贡?”
大娃他娘两眼向上一翻,想了想,说:“好像是吧!”
“这就对了,”“法师”说,“人家嫌你没做贡,所以拿去当贡礼了。”
听了这句话,大娃他娘本来还有一丝希望的心彻底地死了,面色苍白,两眼发呆,泪水顺着脸颊“哗哗”直流。
“不过,还有一丝希望。”“法师”说,
听了这话,大娃他娘顿时停止了哭泣,忙用袖子擦擦眼泪,急切地说:“什么希望?”
“你如果坚持每天给‘玉皇大帝’做贡,‘玉皇大帝’也许会原谅你,三十天就会找到。”
回到家,大娃他娘便准备东西给“玉皇大帝”做贡。时间一天天过去,三十天了,仍不见成效。
三个月后的一天,大娃干活儿回来,刚一进门,母亲便激动地迎了过来:“找到了,找到了,钱,我找到了!”说着,泪水便湿润了双眼。原来,钱是在整理东西时,掉在门洞里了。
一阵激动后,大娃他娘便准备了一份大礼要感谢“玉皇大帝”。于是,又是敲锣,又是打鼓。那巳成树皮的脸,被久违的笑容使劲地撑着,两眼已经凹陷下上,但还是勉强地发出微弱的光、那表情,让人看了实在难受。
点评:这篇小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一个迷信的老太太又喜又悲又喜的变化过程,展示出迷信害人的本质。
本文尤为突出的是对“大娃娘”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惟妙惟肖,那眼睛,那嘴巴,让读者难以忘怀。
(指导教师:李建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