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诗词句子一点通

作者:王来宁

规句法,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关于语序的倒错,其中“主语后置”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宾语前置”如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作者是拿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言陈亮的文才和武略。“主、宾换位”如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定语挪动”如陈羽《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即为“闻横笛声”修饰“声”的定语“横笛”挪动了。
  诗句中语序的倒错,除了格律的限定之外,在艺术效果上往往突出了某一部分词义,给读者强烈的冲击,从而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审美情趣,以上事例无不如此。比较典型的当属杜甫《秋兴》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句。它向来以语序倒错而成名。之所以要倒装,就是为了凸现回忆中的印象。杜甫此时身在夔州,已经到了晚年,这时他写了很多总结自己一生的诗歌。早年他在长安所见到的一切,都已经是梦中的回忆,而我们知道梦中的回忆往往是片断的,不一定有逻辑联系的。浮现在脑海中的总是印象最深的一些事物。杜甫就用倒装句把他的这种回忆加以突出:先是香稻的印象;然后是联想:那是鹦鹉啄剩的稻粒;又突出碧绿的梧桐;接着是合乎逻辑的说明:那是凤凰栖息的枝头。两句诗的目的并不是要写鹦鹉或凤凰。而恰恰是要写“香稻”和“碧梧”,词序倒置,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的气象,这就把极盛时期的长安留给诗人的最美好的印象突现出来。如果改成顺序描写:“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显得很平淡。
  
  第四、要学会正确断句
  
  诗词中由于格律的要求而断开的诗句和语法意义上的句子,并不总是一致的,对于这些句子,阅读时需要我们能够正确分析和断句,辨认出诗词中的句子是怎样构成的,并进而理解诗句表达的意义。
  有的时候是两句或者几句构成一个语法上的单句。例如: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李白《丁都护歌》)
  这两句诗其实是一个句子。“吴牛喘月时”是这个句子的时间状语,翻译过来就是“在(连水牛热得晚上见到明月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吓得喘气的)酷暑炎夏时节船夫拖船多么辛苦啊!”
  类似的例子还有: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
  有的时候是一个较长的完整句子,由于格律的要求被断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诗句。例如:“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咏蝉》)中,“不堪”的宾语并不是“玄鬓影”,而是“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的宾语是“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类似的例子还有: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此外,读懂古典诗词的句子还要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同时,还要注意比喻、借代、双关、反语、互文等修辞格,以及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因为这些方面和现代汉语大体近似,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经典例题分析
  
  例析l: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分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而了解这一点必然涉及对句子的理解。
  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的理解。
  答案:此句的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又有谁可以理解呢?显示了诗的内涵。该句写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例析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古代诗词中句子的描写功能以及语义内涵。
  答案: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知识运用与训练九则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甸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