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分清具体类别 关注内容形式

作者:郭家海

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说明的方法主要包含: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判准类别之后,再要注意的就是挖掘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作用的分析要结合主题和形象。如2006年湖北卷第19题:
  
  原文片段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着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
  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
  (都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场面描写、白描。羊群归家后,作者写院子里大孔雀、鸡窝动物的骚乱,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细节描写。大孔雀金绿两色相间、戴着绢绒般的冠,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公羊看到食槽感动得流出眼泪等细节逼真地写出羊儿归来的欢乐。③拟人。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三点答到两点即可)
  【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找出描写的句子,然后归类,再结合全文来分析。这里抓住场面描写分析可以,抓住细节描写也行。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是拟人,比较难看出来的是白描。对白描,一定要结合典型的片段从本质上认识清楚,这种描写手法还是容易考查的。
  4.鉴赏艺术技巧:洞视本质,紧扣主题。常用的艺术技巧有:象征、想象、联想、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如2005年全国卷I第15题:
  
  原文片段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第二段)
  天下事都是如此——(第三段)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第四段)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第五段)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第六段)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第七段)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第八段)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
  (冰心《一日的春光》)
  “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
  【分析】原文从第二段到第八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北平今年苦涩的春天。第二段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二是春还未曾露面,就已悄悄地远逝了。第三段,以“天下事都是如此”表达出对今年北平春天的失望。第四段,先交代了去年冬天冷而长的特点,后表达了苦苦地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的心意。第五段,以两句“有一天看见”的内容。再现出了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击退的情景。第六段,“九十天看看过尽”,作者盼春春不至的焦急心情跃然纸上,难怪有“我不信了春天”这样的激愤之辞。第七段,寻春到大觉寺、管家岭等处,却发现春天已经远逝,再次表达对今年北平春天的失望之情。于是,在第八段里,作者表达出对春天再也不指望什么的“坦然”心态,再次重复强调“我不信了春天”。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明确看出“我不信了春天”的原因,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二是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三是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从写作方法上看,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欲扬先抑。有了这一抑再抑的描写,下文“一日的春光”才会扬得很高。
  5.鉴赏谋篇布局:从形式人手,剖析形象和主题。常用的篇章结构、选材剪裁技巧有:立意(以小见大),开头结尾的特色与关系(呼应、照应),线索,过渡衔接,承上启下,点面结合,烘托铺垫,伏笔悬念,背景设置,一波三折,主次详略,材料典型、生动、真实、新颖。结构是内容的外衣,鉴赏文章的谋篇布局还是要归结到对内容和形象的鉴赏。如2005年北京卷第19题:
  
  原文片段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史铁生《合欢树》)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分析】史铁生的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的独具个性的鲜活的母亲形象。回答本题要找到后面的对比的文字,对其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
  6.鉴赏修辞手法:从句子入手,剖析形象和主题。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是指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通感)、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等修辞格在语句中的体现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大纲规定了修辞考查只有八种,实际上考查到的远远不止八种。如2006年湖南卷第18题:
  
  原文片段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向往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方令孺《在山阴道上》)
  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说明鲁迅所向往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
  【分析】本文作者参观故居,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此处。作者对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的回想和引述,实际上是对其精神的升华和延续。作者认为,当年鲁迅所说的“好的故事”、他所向往的好的生活,而今在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这令人感到欣慰。这里的表达技巧主要考查引用,侧重点在对其作用的分析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