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文学作品阅读训练两则
作者:李兰所
杜鹃是一种残忍、专横的鸟。
杜鹃是寄育性的。既不营巢,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把蛋产在柳莺等多种鸟的巢中,这个自私笨拙的母亲,就像那些该咒的弃婴者一样,迅速地隐匿起来。那一对对柳莺们忙碌着,沉浸在即将做父母的喜悦之中。杜鹃在养父母辛苦的孵卵下破壳而出后,便把雏莺一个个挤出巢外,任它们啼饥号寒而死,自己却独霸着母莺的哺育。一个杜鹃的孽子成长起来了,柳莺们所有的亲生骨肉却被残害。雏鹃将犯罪的遗传基因全部继承下来,并暴露端倪,而莺受鹃欺却不自知,含辛茹苦地哺育着杀害了自己孩子的仇人,甚至这个怪异的孩子比自己还大,它们竟丝毫没有产生怀疑。莺的善良与无知拉开了这一悲剧的帷幕,鹃的罪行才可以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渠道。这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使人愤懑的事。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善良与无知都会酿成悲剧。慈爱的本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盲区。如果莺们留下善良而摈弃无知,那么鹃的恶就只能停留在恶念和恶意的范围,而不能形成杀害生灵的罪行。善良而无知的莺们年复一年地捐献了自己的孩子,来充当杜鹃的养父养母,可从来没有听说有一只莺觉悟后复仇。没有,一只也没有。杜鹃破坏了生命中最根本的道德,其卑鄙和冷酷无所辩驳。而犯罪无需偿付任何代价,这竟然也是大自然的法则。
面对这些事实,杜鹃却赢得了好名誉。没有人追究以往的血案,人们从它的啼鸣中唤起不同的情感,是因为它使用了适当的声音,选择了适当的时间,荣誉便归于它了。这使我看到奸雄得势的捷径和狡诈,更觉得杜鹃这种鸟简直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当然,对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志士、佳人。杜鹃声声啼血是人加与它的,只能说明人没有分清楚善与恶。
人的智慧与莺也仅相差三十步,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重视事实,这样的例子多的是。我曾看过一部外国的电影,名字已记不起了,但内容时时在眼前浮现。记述了一位建筑大王在他每一次的生意过后都把知情人害死,其中有他的家人,朋友和情人。被害者的尸体都安置在建筑物的水泥预制板里,电影中有一句对白说得极精彩“这个城市每一座建筑物的柱子上都能抠出一个人的手指头”。然而,金钱使他看上去非常善良,从来没有人追究那些失踪了的人。影片在万人欢呼建筑大王成为新一届市政长官的激情中宣告剧终。看完电影总觉愤愤不平,现代人的性格,就是喜欢捧有钱有势的角儿,为有利可图的事上劲,那些人们竟是健忘得厉害,以往的血案竟一笔勾销了。
过去和现在无数莺以善良与无知哺育了杜鹃的恶行,而那些人面的杜鹃同样被人们用善良、无知和更复杂的品德哺育着。不知道以后会怎样?我们不能指望莺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人呢?
阅读导引
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暮春至初夏常昼夜不停地啼叫。民间传说,周朝末年,蜀王杜宇,号望帝。他死后,魂魄化为啼血的杜鹃鸟。这种鸟啼声悲切、凄厉,据《本草》载:“其鸣若曰:‘不如归去!’”因而,它和思国、思乡、思人所产生的愁怨伤痛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战国楚辞、唐诗、宋词到元代散曲,除了杜鹃这一通称外,古诗人还冠之以子规、啼鹃(啼鸟)、蜀鸟(蜀魂、蜀鹃)、杜宇、伯劳、布谷、谢豹等别称,它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因其鸣叫情景凄苦万状,所以文人墨客借此抒写内心极度的哀怨,于是,在古诗文中,杜鹃被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然而在民间,民众听见的却是农耕的信号。每逢清明、谷雨和小满之类的农忙时节,杜鹃开始发出不倦的啼鸣,仿佛是对农夫的提醒和劝勉。
但是,本文作者欲抑先扬,在大篇幅写杜鹃的“光荣历史”之后,笔锋突然一转,从杜鹃是典型的巢寄生鸟类,它不筑巢、不孵卵、不哺育雏鸟的特点出发,托物言志,抨击了人类社会的欺世盗名的阴险家,以及为这些阴险家提供土壤、养料的人们的无知和唯利是图的本性。阅读时要把握好文章的主旨。
阅读练习
1.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古代文人墨客借杜鹃鸟表达了什么情思?“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些诗句中都有“杜鹃”,你认为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 全文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3. 杜鹃残忍、专横,却赢得了好名誉,作者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4.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借助杜鹃抨击了什么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
1. ①仁人志士忧心报国之情;②佳人哀情哽咽伤感之情;③游子盼归、念家的乡思之情。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表达了仁人志士忧心报国之情。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游子盼归、念家的乡思之情。
2. 作者运用了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
作用有二:一、结构上使文章思路清晰,脉络明确。二、内容上强化主旨,使文意跳出常规,增强对社会现实的抨击。
3. 作者认为一是杜鹃善于投机钻营,使用了适当的声音,选择了适当的时间;二是莺的善良与无知;三是人们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重视事实,分不清善、恶。
4. ①善于投机钻营的欺世盗名者的狡诈、专横。
②虽善良却无知,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重视事实,分不清善、恶的人们。
③喜欢捧有钱有势的角儿,为有利可图的事上劲的社会风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