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
作者:程 丽
本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一篇精读课文。其写作内容及风格大胆而独特,尤其是突破桥梁的现有结构和造型对未来的桥做出设想的那部分。应引导学生在了解说明文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调动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个性化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可采取课堂讲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连接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桥梁。
二、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2.以科学的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3.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描述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现实生活中的桥。(引导学生注意对桥的轮廓、结构等的描述。)
2.请学生描述自己听过或看过的神话或传说中的桥。(引导学生注意在描述过程中突出重点,语言生动具体。)
现实生活中的桥可能不尽如人意,神话传说中的桥又虚幻不切实际。那么,我们能否在科学的基础上设想一些更合理、更完善的桥呢?
(二)整体把握
1.教学切入点
(1)从整体框架切入
在阅读中注重启发学生通过文章标题把握说明对象。划分全文段落及层次,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从体会语言上切入
本文虽是介绍桥梁的科普文章,但是我们读起来却不感到枯燥乏味或难以理解。这是为什么?请学生仔细阅读全文并用圈点批注法加以标记,然后阐述理由。
教授重点: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
示例: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
分析:桥的构件用“花枝一般”来比喻,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将桥的线条柔和之美尽展无遗;“肥瘦相间”等词的使用通俗易懂,质朴简洁。
请学生把这样的句子改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再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示例:上句可修改为“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笔直的材料,而是有着各式各样的形态;它的顶端和底部也不是有着相同的比例,而是各有不同”。
分析:修改后的语言是恰当而准确的,但却平淡乏味,失去了原文的生动形象。所以,在写说明文或其他类型的文章时,应该在准确表达文意的基础上,力争运用多种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三)重点难点突破
探究学习活动——利用网络教学体会科学精神与想象的精妙之处。
地点:网络教室
形式:学生每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分工:每组推选一名指定发言人,阐述本组成员的观点;一名资料搜集员,负责查找、搜集相关资料;两名资料整理员,负责整理、筛选所需信息。
课文写于1979年,文中介绍的8种桥梁在当时都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大胆想象,这些想象新颖奇特,令人惊叹。我们以前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比如《西游记》,也充满了大胆的想象。那么,它们的想象是否相同呢?
1.结合所学课文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谈一谈什么是想象,自己或与小组成员合作,想象一下未来桥梁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2.请学生找出文中有科学依据的想象。
3.请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现代桥梁的图片和文字,了解这些桥梁有哪些特点,比较后指出茅以升在文章中的哪些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提示: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做好网址推荐或相关链接。例如可推荐相关的网站资料,或推荐优秀的搜索引擎,并推荐搜索关键词,如:“桥的图片”“桥的历史”“桥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桥”等。
4.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产品日新月异。请学习小组合作在网上了解科学技术产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选择一种用品或工具,在科学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象,设想它未来可能具有的构造、功能。
5.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想象从何而来?如何才能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高作文水平?
小结:第一,要有丰富的知识。人的想象不可能凭空产生,它需要借助知识。第二,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想象的基础,观察越敏锐,积累越丰富,想象力越活跃。第三,要多动脑去分析和思考,培养对各种事物敏锐的感觉。这样,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越来越多,想象力也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出完整的新形象。
四、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力,在课外设计一个奇妙而又实用的小发明,然后形诸文字与老师和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