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邢 泰 宋 策 王 霞 付 瑶 陈新颖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认识成人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激趣
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别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作者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1.学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细致、含义深刻或者难以理解的语句。
2.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在北京的天空中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我’非常(愤怒),折断了风筝;中年之后,‘我’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感到(不幸或懊悔);‘我’希望得到小兄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的心越发地(沉重),并感到了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精读段落,合作探究
1.分层次朗读3—11段(男女生分开读或小组分读),快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我”想补过而不得。
2.合作探究,围绕下列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①“我”和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②找出文中细致描写小兄弟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找出描写“我”的动作的词语,揣摩用词的准确性,并对“我”的形象进行评价。
④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对“我”而言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⑤谈谈自己对儿童做游戏的看法。
⑥“我”想补过,但小兄弟“全然忘却”了我的过错,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⑦为什么小兄弟忘却了,“我”的心反而沉重起来了?
(四)各抒己见,深挖主题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感悟,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探讨一下文章的主题呢?
提示:可以从“我”作为长兄的角度、小兄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来探讨。
四、拓展延伸
1.适当引入《三字经》《千字文》中对于“长幼尊卑”道理的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兄弟为什么会震慑于“我”的威力。
2.引入鲁迅的散文诗《我的兄弟》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作者由《我的兄弟》的主题“不尊重儿童的正当的爱好,会陷入即便请求原谅也不能释去感情重负的境地”,到《风筝》的主题“召唤人们驱除这种‘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变化。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中学陈新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