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吴欣歆




  ④请同学们结合镜头与评论简要概括这则新闻的主旨。
  (3)从文章的题目切入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的题目化用了毛主席文章的题目。你觉得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②阅读分析:文章用了哪些“特写镜头”来表现题目的含义?
  ③探究讨论:在表现当天的事实以外,文章还写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3.重点、难点突破
  (1)帮助学生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方法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大家交流讨论。
  方法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2)帮助学生总结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方法一: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在讨论交流中完善。
  方法二:介绍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让学生结合本文进行分析。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中外新闻特写名篇赏析》(李小林、白庆祥编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篇目写一则读书笔记。
  
  《生命之舟》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则电视新闻解说词,如果单纯以阅读文本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解说词的一般特点,比较抽象、枯燥,也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采用以写带读的方法,先录一段电视画面让学生写解说词,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列出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更容易生成体验、深化感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尝试着为一则电视新闻写了解说词,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希望今天我们的学习能够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2.整体把握
  本文记录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营救群众的感人场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探究题目的含义,进而体会文章的主旨。群众为什么称这些救命的船为“生命之舟”?
  4.讲析电视新闻解说词的一般特点,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组探究,解决自己的问题。
  (1)声画合一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和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不善于表达理性的东西,因此,解说词要帮助画面交代背景、阐明意义、深化主题,它有诠释、补充和提升的作用,要写“看不到的东西”,引导观众看画面,而不能画蛇添足。
  (2)多用短句
  电视新闻解说词一般多用短句,要求做到“播者上口,听者顺耳”。
  5.同学交流探究结果和学习心得。
  6.学生修改自己写的解说词。
  7.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讨论、评价,进一步把握电视新闻解说词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语言应用能力训练:“猴子永远改不了猴急的样子。今天,它们不吃萝卜改吃水果了。饲养员刚把水果倒下,猴儿们便一拥而上,先抢了最爱吃的香蕉、苹果,吃一个还抱一个……”这是电视新闻《动物过大年》里的一段解说词,这段解说词只是在描述画面的内容,怎样修改才能起到引导人们去看画面的作用呢?请你试一试。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的写作特点非常鲜明,学生自读就可以把握,建议与前面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帮助学生了解通讯的一般特点,理解本文的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归纳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的一般特点。
  2.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要读一篇人物通讯,如果把消息比作电报,那么通讯就是信,能够更详细、深入地报道人物或者事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篇通讯,报道的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给袁隆平写一份“履历表”。
  2.学生自读课文,撰写并“发表”袁隆平履历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探究讨论:在袁隆平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精神?文章是用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的?
  4.比较阅读:
  (1)本文和《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在语言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2)与《别了,“不列颠尼亚”》相比,本文在写作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与《生命之舟》在主旨的表现上有什么区别?
  5.请同学们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6.总结本单元四种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探究性学习: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要分析本单元四篇文章中数字的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