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杨红樱 姜亚宁 刘艳霞 安冰苑 杨艳丽




  (2)由复习导入:我们从《论语》中已经学到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要学的《戴震难师》这篇课文,也会对你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切入点
  (1)由解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坚”“难”二字切入:课文是怎样写出蔡勉旃的坚决态度的?戴震是如何“难”住老师的?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2)由课文的情节切入: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的钱财,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蔡勉旃为什么不这么做?
  3.整体感知,深入探究
  (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读音和朗读停顿的指导。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不能解决的词句提出来,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3)以讲故事的形式在小组内讲述课文内容,可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创造。
  (4)质疑、探究
  ①蔡勉旃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是怎样表现他的?
  ②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你赞成蔡勉旃的友人“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吗?说说理由。
  ③课文写友人“以千金寄之,不立券”及其儿子“愕然不受”有何作用?
  ④作者赞扬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⑤孟子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⑥读了这两个故事,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请把搜集到的有关诚信、质疑的小故事或成语、名言警句说给大家听。
  2.在现实社会中,“不立券”的做法值不值得提倡?试举例说说诚信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3.你尝到过质疑的甜头吗?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质疑精神的重要性。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学 安冰花)
  
  《陌上桑》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读懂。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塑造的人物形象。课文富有节奏感,教学时可以诵读法为主,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说话人的感情基调及表达感情的技巧,进而体会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的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
  3.掌握“坐”“谢”等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4.理解这首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运用前后知识联系法,从以前学过的《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导入。
  (2)可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称号导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称号实际上都是从侧面描写人物美貌的,可由此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罗敷美貌的描写。
  2.教学切入点
  (1)可从故事情节切入:首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注意读音准确,把握句子的层次和节奏,结合注释,了解故事情节。思考:课文具体叙述了罗敷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可从人物形象切入: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罗敷美在哪里?使君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在文中有何作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谈谈你对人物的评价。
  (3)可从写作手法切入:课文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请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课文的写作手法。
  3.质疑、讨论、探究
  (1)罗敷是如何夸耀自己的夫婿的?她这样盛夸自己的夫婿的目的是什么?
  (2)通过对罗敷采桑、拒诱情节的描述,说说罗敷的性格特点。
  (3)有人认为从第一段对罗敷的描写来看,罗敷并非真有其夫,否则,罗敷的身份与她采桑的事件就是矛盾的。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四、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妙处,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学 刘艳霞)
  
  《诗五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笔,它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声韵,给人以心灵的享受,给人以美的熏陶,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秀素材。学习这五首诗可先让学生课下熟背,初步体会诗中的景物描写,品味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望岳》《登飞来峰》都是以登山为题材的,可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其他三首可按照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顺序来安排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初识每首诗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请学生背诵古诗,并谈谈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2.整体把握
  (1)从作者及写作背景切入:可采用“你对作者知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然后结合学生发言情况补充介绍作者及本诗的历史背景,进而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2)从朗读切入:播放五首诗的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强烈的视听效果感染下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学生以个人朗读、同桌互读、小组展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认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总结赏析写景抒情类诗歌的基本方法: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品味(诗的语言、意境)。
  (3)从景物描写切入:本文精选的五首古诗都有景物描写,仔细朗读,看看它们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重点难点突破
  古诗中主旨句的理解往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朗读并画出难以理解的诗句,小组交流或师生交流。
  1.从诗句理解上突破
  例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怎样理解?
  可结合想象、拟人的手法,从诗句的意思上加以理解。此二句承接前句,听到朋友要贬到荒凉的“龙标”去的消息,诗人的思念、记挂、惜别无法排解,于是想起了高悬于夜空的皎皎明月,它不是千里与共的信使么?何不将我的一番别情与无限愁思都寄托给明月,让它随缕缕清风,把我的千言万语都诉说给“夜郎西”的朋友呢?
  2.从写作背景上突破
  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怎样理解?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此时的曹操刚从征乌桓的战场上归来。他站在碣石山上,面对大海,百感交集,于是将心中之情寄托在眼前之景上,面对大海展开丰富想象:经天行地的日月与星光灿烂的银河,竟然都包蕴在这苍茫的大海之中,抒发了他统一中国的理想与抱负。
  3.从景物描写的作用上突破
  例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怎样理解?
  这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是到头来,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政权却早已覆灭,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四、拓展延伸
  比较《登飞来峰》和《望岳》,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河北省鹿泉市曲寨中学 杨艳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