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侦破式教学

作者:周跃德




  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侦破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被一些教师运用。所谓侦破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司法机关侦破案件的程序,运用“设疑—取证—推理—结论”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悬念,根据课文和课外资料,凭借自己或集体的力量,对结局加以推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现有极少的教案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基本局限于小说教学。它关涉的主人公,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而有如此悲剧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定的指向性,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它既可与社会相关联,又可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相关联;似乎与某个人物有关,又似乎无关;似乎与作品中所有人物有关,又似乎无关。这些不确定性,使悲剧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争议。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祥林嫂》,导致别里科夫和祥林嫂生命终结的原因就很值得探讨。这种教学过程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既具分散思维,又具集中思维,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就其思路来说,是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过程。因此笔者以为,侦破式教学无疑是一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它适用于小说教学,对其他体裁的教学也有借鉴意义。现就侦破式教学的过程作一简要阐述。
  
  一、设疑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出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侦破式教学法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老师要在这一环节精心设计好导语,将学生引入情境。通常可运用悬念式,也即故事式开场。开头讲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或举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例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故事发展和人物遭遇深表关切,并调动思维,对造成故事结局的原因迅速思考。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这样导入: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意外死亡?是他杀还是自杀?2005年春天,××中学××班的学生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涉案人员档案、证人证言。要求:X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调查报告。15分钟后,组内确定一人宣读。
  《祝福》则如此开头:
  师:(板书“祥林嫂死了!”五个字,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了。人死,无非有这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祥林嫂属于哪一种呢?下面,我们将成立四个调查组,对这一事件立案调查。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涉案人员档案、证人证言。要求:X人一组,每组组员分工负责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小组调查报告。25分钟后,组内确定一人宣读。
  
  二、取证
  
  侦破案件要先介绍基本案情,再着手侦破。侦破式教学同样如此。在介绍完基本案情,抛出悬疑之后,再着手让学生侦破。而侦破依靠的是证据,所以取证是关键。司法人员破案须证据确凿,人证、物证齐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们是为了破案而破案,重在结果。侦破式教学则是要让学生从破案中培养一种思维方式,获得一种学习方法,重在过程。但这并不是说取证不重要,可以胡编乱造。相反,从教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取证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取证的目的除了破案,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由于证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思维的分散性特征很明显。
  那么,在取证阶段,学生应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1.现场勘查
  按司法人员破案的步骤,现场勘查应当在发布基本案情之前,即在设疑之前。但教学时可将此步骤向后挪至设疑之后,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凑,更符合教学规律。现场勘查的任务是搜集案发现场死者的死亡特征、衣着、环境等材料,然后整理成文。当然,与侦破不同的是,侦破式教学中的现场勘查是虚拟的,所谓的现场,指的就是课文,因此,勘查的当然也只能是课文里作者提供的描述罢了。而课文里提供的现场描述往往并不多,学生必须联系全文,进行合理的文字组合,形成一篇符合原文的描述。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死亡现场,可作这样描述:
  死者,年纪40上下,一头全白的头发,脸瘦削不堪,眼眶深陷。于旧历年底,一个阴暗有雪的日子,在鲁镇街头被发现。死者下身穿破烂的乌裙,上身穿补丁打补丁的蓝夹袄、月白背心。手握一内放破碗的破竹篮,空的;另一手握一根比死者还长的竹竿,下端已开裂。死者四肢僵硬,脸上没有痛苦,毫无表情。(符合课文“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描写。)
  这样的现场描述,虽不同于作者对祥林嫂死亡时的描写,但却完全取自课文,与课文非常吻合,它突出的是封建礼教用软刀子杀人的特征,能加深学生对封建礼教杀人于无形的认识。受限于课文又不失对课文的尊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非常有好处。
  2.探查案发背景
  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既重视实物证据,也重视对案发背景、作案动机的探查与分析。同样,课堂破案也应重视对作案动机、案发背景的了解。因此应让学生了解两方面的内容:(1)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家的写作动机。(2)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年代,即作品中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掌握这些资料,对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了解人物命运有很大帮助,是破案成功的前提。
  仍以《祝福》为例。课前,老师可要求学生了解鲁迅在小说集《彷徨》中反映出的思想,了解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特征,了解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这对学生理解祥林嫂最后沦落街头、惨死于年末有重要意义。
  3.建立涉案人员档案,搜集证据
  做这一步,从司法角度来讲,是为了给破案提供证据。从教学角度来讲,是为了掌握人物思想性格的来龙去脉,为分析人物形象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破解真相提供推理的依据。建立涉案人员档案,应搜集人物的年龄、出身、喜好等静态资料,更要搜集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动态资料。档案的内容可以是人物的直接材料,也可以是间接材料。建立档案的人物,既可以是受害者(往往是主人公),也可以是嫌疑人。如《祝福》中,既可以建立祥林嫂的档案,也可以建立鲁四老爷、四婶的档案,甚至还可以建立卫老婆子、柳妈等人的档案。受害者的材料,侧重记录人物有可能被侵害的方面,如出身、性别、知识层次、思想、语言、行为等。嫌疑人的材料,偏重于有可能侵害受害人的言行、心理描写方面。下面是《祝福》中柳妈的档案:
  柳妈,女,鲁镇人,年纪估计四十多岁;信仰佛教,吃素;平常以打短工为主,工作时只肯干洗器皿之类不杀生的活,不干杀鸡宰鹅等有违信仰的活。被怀疑的原因:(1)曾嘲笑过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并引得许多人来嘲笑祥林嫂;(2)怀疑祥林嫂改嫁时对贺老六的抵抗是装样子;(3)曾经说阴间故事恐吓祥林嫂;(4)教唆祥林嫂到土地庙捐门槛,这是导致祥林嫂后来被四婶大声呵斥而使精神遭受重击的直接原因。
  在这一步,为了给人一种可信度,还可设立证人证言附于档案之后。如:
  附短工的证言:祥林嫂在听了柳妈讲的阴间故事和捐门槛的事后,害怕得一夜没睡好。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我看见她两眼围着大黑圈,然后取了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门槛。可是后来祥林嫂在四叔家祭祖拿酒杯和筷子的时候,却被四婶大声呵斥,吓得祥林嫂讪讪的缩手,脸色也变为灰黑,第二天眼睛凹陷下去,精神也更不济了。她变得很胆怯,怕暗夜,怕黑影,看见人,即使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就像一个木偶,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记性尤其坏,有时还常忘了去淘米。你说,不是柳妈害了她吗?
  在取证阶段,司法人员对案情的了解是不清晰的、模糊的,所知不多,而老师对课文案情相关证据应该了然于胸。
  
  三、推理
  
  从思维过程来看,这一步是集中思维的开始。学生经过上一步的分散思维,将进入一个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应根据证据、证言,对嫌疑人是不是悲剧的制造者进行合理推断。在真实的破案中,推理只是辅助手段,证据才是最重要的。而在侦破式教学中,推理是学生运用课文内外搜集的材料(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推理的正确与否,与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关系密切,是课堂成败的关键。而且,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来说,意义比取证阶段大,因为在寻找证据阶段,学生获得的只是一种观察能力、收集能力、分类能力,是一般思维,而推理则是一种在归纳基础上的创造性想象。在创造性想象参与后,思维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这是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这一阶段,老师要对所有的推理尽可能设想得周到详尽,但老师不可代替学生破案,或者把答案告诉学生,他所做的事情是引导学生破案,当学生陷入迷惘时,加以点拨,避免发生冤假错案。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步除了可用讨论法外,还可用辩论法。
  
  四、写出小组结案报告
  
  这是学生整理材料、最后归纳的阶段,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将零碎的、无理的证据归纳整理,形成一篇证据充实而言之有序、富有条理的书面文字,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能更加缜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一步可由组内一位同学执笔撰写。
  五、宣读小组结案报告
  各小组宣读结案报告,交流小组破案成果,老师适时点评。在此,任何富有创见的看法,老师都应予以肯定,而对学生报告中的破绽,教师要注意指正的方式方法,千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六、写出班级结案报告
  这一步是对课文理解的理性总结,是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前奏。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采用学生的成果,不应囿于教科书或自己的成见,以老师的结论强加于学生。
  侦破式教学法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本身的特点和教材选文的限制,能适用的课文不多。即便所有课文都能采用,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应多探索教法,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