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综合性学习多元评价方案、策略与原则

作者:靳 彤




  非正式评价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不断地了解学生,进而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形成对学生的某种判断。〔3〕
  非正式评价实际上是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广的评价方式,但大多情况下,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综合性学习中采用非正式评价,应当注意克服其中的无意识成分,无意识状态下的评价往往带有教师的某种情绪。当教师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时,评价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评价时教师的情绪处于不积极状态,他的情绪很可能会随着无意识评价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对学生造成伤害。因而,综合性学习采用非正式评价时,教师应当加强有意识评价,克服无意识评价。
  5.以目标游离评价为辅助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陈玉琨认为:“目的游离模式不是一种完善的评价模式,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是针对目标评价模式把教育活动的目标即预期效应与教育活动非预期效应(斯克里文称之为副效应)割裂开来这种做法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把评价的重点由‘方案想干什么’转移到‘方案实际上干了什么’上来”。所以有批评者认为这种评价模式“简单地用评价人的目的代替了方案管理者的目的”。〔4〕
  我们这里所说的目标游离评价即是陈玉琨论及的由斯克里文提出的目的游离评价。一般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评价的基础是教学目标,综合性学习评价中的目标游离评价,是指不依据教学目标而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的评价,它既有较大的随意性,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其随意性是就教学目标而言的,其针对性是就学生的实际表现而言的。抓住学生学习活动中最优的表现和最大的不足进行评价,以促其发展。目标游离评价是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中的辅助形式,一般由学生、教师以外的人进行评价,如家长或学习活动中被访问的对象等,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其视阈之外的学习状况,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
  
  三、评价原则:综合性学习的整合性、自主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决定其评价应遵循过程性、交际性、综合性等基本原则。
  
  1.过程性原则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基于真实语文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相对于其他的语文教学形态而言,有更强的即时性、生成性,并且过程本身就是综合性学习关注的目标,因而学生评价应当遵循过程性原则。这里的过程性有两方面的含义:评价过程、过程中评价。评价过程是指每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全过程的整体评价,从任务主题的确定到计划、实施、结果,对这一全过程中,学生规划、监控、调控等宏观驾驭情况的评价。过程中评价是指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表现出的优点予以肯定,问题予以提示。
  2.交际中心原则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在教学大纲中强调语文的交际功能这是第一次,新课程标准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沿用了这一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这一提法相呼应,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形态中的“听说教学”改为了“口语交际教学”。这种变化与修改,是要强调语文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即与人交际的功能。综合性学习中的学生评价应以这一功能为中心,重视学生语言能力及与人交往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掌握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综合评价原则
  综合评价是综合性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前面已经论述到,综合性学习是整合性的学习,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在这里均要得到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这决定了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内容是综合的;另外,综合性学习评价的方式也应当是综合的,每一次学习活动的评价方式都不能是单一的,应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面评价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主要是指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智力优势与学习风格。加德纳认为不同个体的优势智能各不相同,智能的组合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不相同,因而应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与呈现方式,展示他们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对此进行有个体针对性的评价。
  5.多主体原则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极为开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很多学习活动在教师的视阈之外,单方面地依靠教师很难对学生的情况做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因而综合性学习应当遵循多主体评价的原则,教师、校外指导、同学、学生本人、家长、学习活动中的被访问者、建议者等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共同构成评价体系。
  
  〔1〕〔2〕吴维宁主编《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172页。
  〔3〕高凌飚、黄韶斌《教学中的非正式评价》,《学科教育》2004年第2期。
  〔4〕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1999年版,第65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