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课程整合浅论

作者:丁文广




  
  二、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1.语文课程整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
  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以单元编排为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大多数教科书各单元所包含的篇目之间并没有客观而确定的联系,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体系。“‘选文’的‘系统性’,实际上是个‘秩序感’的虚象:‘系统性’存在于事先预定的‘话题’(即‘项目’)里,选文是匹配相应‘话题’的‘例’,它与‘话题’发生关系;而相邻的课文,似乎紧挨在前后而有秩序地排列着,但这种排列其实几无内在的必然。”〔6〕这一番话虽然有点儿偏激,但也不无现实批判意义。语文单元教学往往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这和教科书的编选确实有一定的关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教师就要对教学材料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发掘每单元各篇目之间内在的联系,这也正是课程整合的题中应有之意。人教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四篇课文,它们之所以组成一个单元,从单元提示来看,可能是它们的内容都和探险有关,不过这仅仅是文章表面的联系。以探险贯串虽然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单元,应该有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如果教师通过组织复述情节和读写结合的学习活动,以快速阅读、寻找关键信息为整合点,就能在这四篇文体各异的课文之间建立内在的语文技能方面的联系。这样的课程整合才真正实现了单元教学。
  
  2.语文课程整合有利于教师自主和自觉实施课程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适合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多元化的语文课程形态。语文课程由“正式的课程”(formal?摇curriculm)向“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摇curriculm)转换,需要语文教师自主、自觉地去领会和实施课程。而现实情况是,对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过度依赖束缚了语文教师实施课程的自主权。对课程进行整合,则是对教师自主权的解放。教师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增删和重组,将原来零敲碎打的知识有机统整,不仅有利于解决语文知识过于零碎、重复等弊端,也使教师能够居高临下地处理教材,从而更为从容地实施课程。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更加深入地思考课程的内容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思考将使教师在更为深入和广泛的领域中去反思课程和自己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的自觉。
  
  3.当前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整合也并非没有问题。教科书虽然有缺陷,但终归还是语文课程相对系统的设计,对教科书中的篇目任意进行大规模的整合,或者胡乱引入别的课程资源,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内容的完整和科学。现在有一些不太好的倾向:有的整合课单单依照教师本人的喜好或者学生的兴趣来组织教学,看起来教学活动很活跃,但实际上课程内容过度随意;还有些整合课没做好选择工作,教师对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没有认真思考,盲目选择内容进行整合,“拾到篮里就是菜”,非但整合的初衷没达到,还遮盖了原本的学习目标。所以说,教师在对课程进行整合的时候,要明白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是为了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课程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具有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并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其次要对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有明确的认识,尤其要独具慧眼,善于发掘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研究,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设计课程。这些素质只能在整合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2〕王君《问君能有几多愁》,《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0期,第18~21页。
  〔3〕王君《三个女人一台戏》,《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3期,第49~50页。
  〔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全球教育展望》1999年第1期,第36页。
  〔5〕徐玉珍《从学校的层面上看课程整合》,《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4期,第26页。
  〔6〕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57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