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教材使用策略例谈

作者:张学凯




  
  (二)回归语文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开放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他们对教材中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不同的感受,对语言文字同样也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学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思想内容的,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语文联系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把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为一体。于漪老师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让学生读书提问:〔7〕
  生: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该生也为自己提出了愚蠢的问题而后悔。
  师: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反而要用两个字“万万”呢?谁能解释?
  生:觉得用“万万”读着顺口,好像比“亿”多。
  教师归纳学生的意见,小结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然后说:“关于叠字的知识我们是怎么学来的?”
  众生不约而同地看刚才提出问题的学生,该生如释重负,先前羞愧的表情一扫而光。
  上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而且从表面看似乎与语文无关,是小学数学问题。这对初中生来讲是可笑的。于漪老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迅速把握了教材生成的基点和时机,提出了新问题:课文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习运用语言的问题上来,进而组织学生讨论,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使教材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生成了新的学习内容。同时,也保护了学生思考问题、积极发言的热情。
  
  三、反思策略
  
  语文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语文教材内容的不确定性。因而,与中学其他课程相比,语文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因为只有准确、深入地把握了教材的精神实质,才能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恰当地开发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这一切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就是说,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不可能有什么改进,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换句话说,教师要有强烈的行动研究意识,要对自我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特别是针对教学中使用教材的情况进行反思,从使用教材的实际中提出问题,梳理使用教材的成败得失,着手解决问题,完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获得专业自主和专业发展,才能更好地研究教材,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向专家型教师迈进。如《死水》第二次教学之所以能够成功,与教师反思第一次的教材研究和教学行为是分不开的。
  综上,我们认为静态策略是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动态策略是实现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关键;反思策略则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促使教材研究的各种策略趋于合理化的保证。只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运用上述策略认真研究教材,并不断实践、反思,就能够达到灵活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的目的。
  
  〔1〕范金豹《死水的教学生长过程》,《语文学习》2004年第6期。
  〔2〕金元浦著《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303页。
  〔3〕干国祥《确定多元之界的四个维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8期。
  〔4〕赖配根《2006:新课标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人民教育》2006年第23期。
  〔5〕陈爱娟《孔乙己告状》,《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2期。
  〔6〕朱自清《经典常谈》,中央教科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
  〔7〕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56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