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作者:张江波
师:注意,“集”有二解,一为集会,二为诗集。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订音正字。
(学生齐读课文)
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请听老师范读。
(老师范读)
师:老师的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生:有感情,注意停顿。
师:文言文诵读讲究四个字:抑扬顿挫。文言文的味道就在其中。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
师:好,请停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觉。
(学生读)
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这也是让大家反复诵读的缘故。
师:下面谁能说一下诵读本文后的原初感受?
生:兰亭周围的环境非常秀丽,古人在此一觞一咏非常尽兴,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受是一样的。
师:很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刚才那位同学也提到古今之人对生死有同感,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情与志,如何?
(老师朗读第一段)
师: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本文也说“信可乐也”,那么,乐从何来?
生:美景,刚才已经说过。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们学过《论语·侍坐》,其中有关于暮春的一段描写,读后给人一种逍遥之感,跟本文所写有相似之处,所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肯定很快乐!
师:说得不错!当王羲之与谢安、支遁、许循等四十余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岂能不乐?信可乐也!
师:在这一段中,我最欣赏四个字,或者说一个四字语,谁能猜想到?
(一个学生小声嘀咕“游目骋怀”)
师:你怎么知道?请谈谈感受,如何?
生:因为这四个字表现了作者集会之后的高兴心情。
师:还有吗?给大家点一下。目何以游?怀何以骋?
生:这是使动用法。使目游,使怀骋。
师:那么,不从语法的角度理解,你作何感想?
生:很有意境。
师:对。古人造语一向极为简省、形象。试想一下,在会稽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观、俯察”吗?“骋”字偏旁为马。在俯仰之间,体认“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定亦当如纵马奔揽,心胸岂不为之开阔?想来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古文的语言质感想必大家也有所认识吧?
师:阅读第二段。本文前面说“信可乐也”,后面又说“岂不痛哉”“悲夫”,那么,文章由“乐”至“悲”,突然吗?
生:不突然。前面写山水之乐,然后提及“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阐发生死之感,乐极生悲,人之常情嘛。
师:好一个“人之常情”!常情常态,言之有理。但请大家注意“情随事迁”。情因何事而迁是本文关键,我们后面再说。现在,大家说说,从原文看悲从何来?
生:我觉得是因为人生很短暂,所以有时候很高兴,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师:用原文说呢?
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就像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师:的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人笔下,常常出现对人生的感慨,就像他们说的,“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也不过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嘛。所以,作者在段末引用古人的话,怎么说?
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师:人生之美好短暂,享乐之永不满足,生命之终归于寂,信夫!
师:前面我们谈到,情随何事而迁是解读本文的关键。现在,我们通过第三段中最难理解的两句话来探讨,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同学们作何感想?
生:读课文注解。
师:难理解吧。有两点需要清楚:(1)“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由来。我试着给大家解读一下:
庄子《齐物论》中谈到,“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没有谁比殇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这就是“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庄子目睹时代战乱,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此,消弭了生与死的界限。用他的话说就是,“以道观之,则万物莫不为一”。
而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士人感到人生无常是极为普遍的事情。当时很多有名的士人,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淝水之战时的谢安是后来出山的)所以,时人持“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是不足为奇的。
但问题是,道义上的持守与具体的人生感受总是不全然相符的。所以,人生是矛盾而痛苦的。依凭道家学说,固然可以使人逍遥避世,忘情于山水之间,但实在地说,生与死又怎能是一样的呢?王羲之就领悟到了这个矛盾。他从人生的实际感受出发对道家学说提出了质疑,所以才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两句话。也许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人生谁又能说清楚呢?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怪不得,王羲之在随后写道……写什么呢?大家一起读。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师:那么,“情随事迁”中的“事”,说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时代背景,诸位以为然否?
(下课铃响)
师:很遗憾,还没完,下课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1〕[德]比梅尔著《海德格尔》,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郜元宝译、张汝伦校《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3月版。
〔3〕王阳明著、阎韬注评《传习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