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课本”从“书本”到“生本”

作者:贺卫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书本”语文教学强调政治思想性,对文章主题随意拔高,对书本的分析过分强调国家、阶级、集体等抽象的形象与概念,为文学作品形象贴抽象标签。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现实情感、经验与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0〕,这些需要是按照层级分布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书本”语文教学跨越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违背了人的心理规律。新中国成立以来教材选文多歌颂伟人、名人、英雄、烈士的事迹,用国家精神、民族意志、集体思想来改造学生思想,但学生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经验积累,很难与伟人产生情感共鸣。现代教育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服务的,因此教育首先满足的是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即教育的平民化、大众化。“书本”语文教学对课文的解读忽视了文章对学生当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义,易导致语文课情知分离。如冰心的《小橘灯》一文,对它的解读多是从“小姑娘的革命者家庭,培育了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着眼,突出小姑娘的政治色彩。如此破题对于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普遍意义。根据“需要”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着眼,让学生深入探究,使文章的意义更具普遍性、适应性,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化,对学生产生指向意义和价值。这更有利于学生反省与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兼济天下的情怀是独善其身的发展,因此当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借助细节与过程培养学生关心生命、热爱生活、爱护环境、宽容他人、诚信为人等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评价课堂教学:由关注“教了什么”转向“学了什么”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方式的督导和引领,语文教学价值取向最终取决于课堂教学评价。在“书本”课堂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以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教材熟悉程度、师生配合程度等为重要指标,教师力求突出自身,要求学生在预设的答案中完成课文归纳与概括、理解与分析等。教师在“教教材”中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存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配角。“生本”语文教学更关注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学了什么”,如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情感是否得到熏陶等。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走出来,转向教材研究与开发、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从而使教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使教学效应最大化,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在“生本”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从“掉书袋”的教学思维模式中走出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语文资源的开发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之本的转向是教育价值的取向改变,是时代变化与教育教学规律使然。“生本”课堂努力构建“我与你”的“人”的关系以改变“书本”课堂中“我与它”的“物”的关系,从而使教育释放人潜在的能量,培育美好的人性。语文“课本”从“书本”走向“生本”是教育生命化的体现,更是其本真的回归。
  
  〔1〕倪文锦《新课程标准语文科高考大纲简析》,《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第90~96页。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
  〔3〕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4〕李子华《和谐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第21~26页。
  〔5〕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
  〔6〕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海南出版社1986年版,第430页。
  〔7〕余文森《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第17~20页。
  〔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77页。
  〔9〕胡适《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9页。
  〔10〕转引自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