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我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吗?

作者:岑运强 刘安敏




  玛格丽特·米德告诉我们,代沟的存在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的差异。现代世界的特征,就是接受代际冲突,接受由于不断的技术化,每一代的生活经历都将与他们的上一代有不同的信念。那么这种文化差异和不同信念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表现出来的呢?早在1987年,这位声誉卓著的女学者就给了我们答案:“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对话,而今天参与对话的双方却缺少共同的语言……如果交流者愿意学习对方的语言……那么就有可能找到一条交流的途径。这能够办到,但人们往往没有去做……除非他们愿意聆听,发问,他们才能够开始交谈,开始推心置腹地畅谈。”用我们现在更准确的话来说,正是言语的差异承载了这一系列的文化差异、信念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代沟和代际冲突。
  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在言语的使用上呈现出来的各种差异,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能直接地感受到的,也是代沟问题的最表层的表现。我们不否认教育背景、文化环境、社会影响等在代沟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但当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投注在这些难以把握也难以改变的背景和环境中的时候,似乎忽略了言语差异在代沟问题上的警示灯作用。代沟在形成之初其实只是一个言语差异的问题。用我们最常用却几乎熟视无睹的一句话来说,代沟就是双方“没有共同语言”。而从语言和言语区分的角度来讲,没有共同言语正是形成代沟的最初也是最鲜明的征兆。
  鉴于此,对于代沟的消减问题,我们就不妨以言语为警示灯。当两代人之间出现言语沟通上的差异,当交流双方觉得没有共同语言的时候,也正是代沟在我们之间开始形成的时候。此时如果双方加以努力,各自稍投些精力在对方的言语上,注意发现差异,并积极向减小言语差异的方向努力,那么建立在表层言语差异之上的各种差异也自然会相对减少,代沟的形成也会相对慢并且小一些。
  既然代沟真实地存在,大的社会环境我们又无法改变,那何不从我们可以捕捉到也力所能及的言语上着手呢?让代沟两岸的人们携起手来,通过言语,共同交流,一起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周怡译《文化与承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岑运强著《语言学基础理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岑运强主编《言语的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仇敏、张亚红《代沟的形成和缩小》,《心理与健康》1998年第6期。
  〔7〕赫广义《寻求与探索:对“代沟”问题的新思维》,《毕节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8〕Diana Rachel Goldenberg:Genera Gap? Sometimes it's just words,OverseasEnglish,2005/Z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