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语文教育研究、文学教育与课程改革
作者:李 节
念的变迁。不一定上升到了语言观的转向。
读文学:养成终生受益的好品味
记者:到高中阶段,学生的识字量、理解力和心理发展都达到一个新水平,理应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请问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文学教育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占更重要的位置?
温儒敏:我认为高中阶段的文学教育内容可以多一些。但仍然不能离开语文。是语文学习基础上的文学教育。
记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系列目标之一是“阅读与鉴赏”,还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请问,您认为一个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文学鉴赏水平?如果可以量化,是不是可以规定一个“高中毕业生必读文学作品篇目”?
温儒敏: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我们对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应达到什么样的文学鉴赏水平。并没有科学的衡定。还只是模糊的要求。我们许多事情都是弄得有些模糊,结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都是观点加例子,并没有细致科学的跟踪调查研究。像你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很细致的课题,可惜太少这样的研究。如果让课标更有科学性,更能发挥指导作用,应当有大量基础性的研究来支撑。我主张最好能拟定一个建议(不一定是必须)书目。但是这项工作非常难做。古典书目还比较好办,许多经典作品毕竟沉淀下来了,在评价和理解上有共识。而现当代因为还在“流动”,共识就比较难于达成。容易引起争议。不过,我也认为不应当无所作为,可以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一个建议书目。
记者:您在其他地方也讲到过,语文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您的调查研究,目前高中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怎样?新课程实施以后,取得了哪些进步?
温儒敏:很不乐观。一是高考压力,到高二就几乎不敢看所谓“杂书”了。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跟高考不直接挂钩的文学作品都视为“杂书”。于是学生只能成天读教辅。做习题。这些年课改增设了选修,本意就是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多读点书,这是一个“亮点”,但实施起来非常难。当然其中有些措施也难以操作。更因为高考压力有增无减。许多地区和学校不让学生来选课。或者干脆指定一两种与高考联系得比较紧的,要求所有学生都学,这实际上把选修变成必修了。所以。把先进的理念贯彻到底。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还有大量的困难要克服。其次,现在是所谓影视时代、网络时代、图像时代,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了。看电视、上网、读图多了。影视、网络和图像尽管扩大了接受信息的渠道,但却不可能取代文字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要让学生了解,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读书可能更有选择性。也更个人化,更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介入。读书所能获得的文字的感觉。也是一般影视所没有的。同样,上网和读图,也较难获得书本阅读的那种独有的效果。(网上读书也是一种文字阅读,另当别论。)所以影视、网络再发达,也仍然需要书本阅读。我曾说过。就学生而言。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其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最重要途径,这可能就是终生受益的好的品味。一种可以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
记者:您认为一个人的文学趣味有高下之分吗?高中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文学趣味?您是否认为“不培养文学家或者诗人”可以成为不进行或少进行文学教育的一个理由?
温儒敏:是有高下之分的。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用体现人类最高尚的精神与智慧的文化去熏陶青少年。文学经典因为负载着这些精神智慧,是学生人格成长最好的营养,多接触、阅读,将受益无穷。目前高中生为了高考,大量时间要应对考试复习,但也应当有部分时间用来放松“悦读”,也就是有兴趣的阅读,其中就有文学阅读。应当多读一些文学经典,除了唐诗宋词和四大名著之外,面还可以宽一点,包括外国名著和中国现当代优秀作品,都可以读一些。近百年来很多新的东西积淀下来。也已经成为小的传统了,对当代生活影响之大,恐怕不低于古典传统。所以现当代文学也要学习。文学教育对每一位公民的培养都会有好处。“不培养文学家或者诗人”不能成为轻视文学教育的理由。读文学作品不是为了当作家。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学习写作。更重要的是人格的熏陶、品味的提高、生活的乐趣。
记者:高中阶段语文必修和选修的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供了很大空间。您认为对文学阅读与鉴赏的考查在高考中应如何体现?另外,顺便请问您,语文高考的改革是否与语文课程的改革同步进行?
温儒敏:高考和课改不应当是两张皮,前面说了,要相生相克。一起改进。所以我认为高考命题应当充分考虑课改的趋向,比如选修课问题。可以在高考中适当体现。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的考查也可以占一定比重。高考与课改同步是改革方向,但实际上比较难办。两个主管部门,考虑问题时侧重点可能不太一样,这需要上级部门来协调。高考是国策,是民族习惯,承载着沉重的社会心理。马上取消不太可能,改起来难度也很大。况且既然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成绩总有区分度,搞得太过灵活就没有办法区分,没有办法操作。这些都是很实际的问题,身在其中才能体会,改革要推进。又要慎重。
记者:在文学教育上,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是否衔接?
温儒敏:道理上应当衔接。实际上未能很好做到。这又跟高考有关,应试教育搞得很多学生不会读作品,也不爱读作品了。所以我主张大学语文要定位在“把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这说得可能有些极端,意思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的眼光开阔起来,重新激起对母语及文化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些年我编了《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等新的教材,和通常的大学语文体例及选文都有区别,是一种尝试。
当老师很需要“向前看”
记者:语文教师不可能都是文学家,对于普通语文教师而言,有没有一个成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良师的“多快好省”的办法?
温儒敏:首先是调整好心态。现在的老师很忙,各种考核检查让人穷于应付,加上社会心态浮躁,拜金主义流行,老师们确实很难沉下心来读书。要成为有文学素养的老师。起码要能抵制一些诱惑,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无论怎样忙,自己都能抽点时间读书,特别是读一些经典或优秀的作品。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自修。自己重新审视与学习中文专业课程,包括研究生课程,不一定是正式在职读研究生,可以定个可行的计划,自己来学习。因为已经有了教学实践,学起来会有新的心得收获,不是过去大学学习的重复。学习需要毅力。“多快好省”的办法好像还没有发现。
记者:现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中特别受关注,请问您怎么看待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温儒敏:和上面谈的问题差不多。“教师专业发展”不要理解为就是适应课改。或者单纯的职业训练,要有长远的目标,因此。可行的中短期学习计划非常必要。当然要考虑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考级、职称晋升等,但不要都是“直奔主题”,免得老师自己也卷入“应试教育”。培养专业兴趣与专业敏感很重要,是长期的事情。还有就是拓宽视野。不断更新知识,不满足于现炒现卖、立竿见影,或者只关注与目前教学可以挂钩的,而要在整体素质以及修养方面下工夫。现在高师教育是有问题的,课程设置太过老旧死板,既缺少理想的观照,又脱离实际,把学生限定死了,很难培养出优秀教师。所谓专业发展也是人生事业的发展。要有一点理想主义。记得年轻的时候看过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女主人公瓦西里耶夫娜教孩子们念诗。有这样一句:“向前看,别害臊,前面是光明的大道!”我很为那些老师的理想与事业心所激动,这几乎成了我年轻时积极上进的格言。我想,现在当老师也还是很需要“向前看”的精神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