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对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作者:李 涛




  3.探究性课堂教学时间
  探究性阅读教学一般要在课堂上完成,但又不可能把45分钟都用来探究同一个问题,这就直接限制了探究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探究教学极容易被表象化、形式化。如果仅仅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来讨论、探究、分析文章的要旨,充其量是做个探究的样子而已。这就要求老师在预设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探究点进行探究。
  四、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评价:要有科学合理的导向
  笔者认为,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和对探究性阅读教学这一堂课的评价。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评价角度,但是要注意有利于阅读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否则,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1.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呼唤理性的赞扬
  学生探究的效果如何,教师要有理性的分析和评判,不能任由学生说了算。常见一些课学生探究到哪儿就算哪儿,教师不知道引导学生质疑分析,一味放任和鼓励。在一次全国性的公开课上,一位老师竟然面对学生对文本的空谈、曲解甚至恶搞奉送了近20个“很好”。这样学生很容易养成虚浮、随意、不严谨的学习作风,不符合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本义。
  2.对探究性阅读教学这一堂课的评价
  对探究性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历来十分混乱,此不赘述。但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提高,在特定的阅读教学时间里,学生在学习素质方面是否有一定收获。在这个时间里,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终点是学生应有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这个现有水平和应有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消除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应有发展水平的差距上。所以,我们评价一堂课,要看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个“最近发展区”,是否超越了现有的发展水平。
  总之,探究性阅读教学本身也是在探究中发展的,对它进行反思也就是促使它继续更好地发展,促使它更好地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
  
  参考资料: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2版。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5期。
  〔4〕亓成功《一次失败的解读》,《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7期。
  〔5〕孙绍振《“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