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素养”的内涵分析、新解及其教育含义

作者:夏家顺




  我们可以参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将“语文素养”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可表示如下:
  
  根据皮连生、何更生、王小明先生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可以将“语文素养”的构成及分类表示如下:
  
  三、“语文素养”新解释的教育含义
  
  第一,这一新解释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其中重要的原理是坚持用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解释语文能力。
  图表中构成语文能力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用广义知识来解释,其中的语文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语文基本技能和高级智慧技能是由程序性知识支配的。支持语文基本技能的程序性知识一般不能用言语陈述,属于内隐知识,但儿童能借此进行听、说、读、写,这种能力可以用语感解释。支配语文高级智慧技能的程序性知识有的是学生从读写中感悟的,可以用文章篇章结构图式来解释。从教学效果来看,随着学生年级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语文概念和规则及其应用的条件(其中含有反省认知)。
  第二,我国语文教学传统强调语文教学目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能力教学方面强调“双基”。“语文素养”的新解释不仅符合“两性”和“双基”思想,而且发展了“两性”和“双基”思想。因为传统语文教学论不能用广义知识来解释“基本技能”,说不清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也不能区分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这样就可能导致盲目的多读多写,练习可能会缺乏针对性。
  第三,这一新的分类可以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加涅的教学论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对学习结果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学习结果所需要的学习过程和条件选择教学方法,为帮助学生学习创造最佳条件。
  人文素养的学习属于情感态度学习范畴,指导这类学习的最适当的理论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称观察学习理论)。它强调榜样(包括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的示范,学生的观察、模仿,外界的批评、表扬。学生将榜样示范的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基本技能中含有听、说、读、写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可以通过模仿、练习和反馈来掌握。基本技能中也涉及词法、句法的概念和规则的运用,学生写的句子不通,是没有掌握句法规则的表现。概念和规则只能通过“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这种从例子到概括和从概括到具体例子的过程来习得,而且在小学低年级习得的概念和规则一般是内隐的,不能用言语精确陈述。传统语文教学理论不能区分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导致语文教师采用教动作技能的方法来教智慧技能,导致机械学习。
  支配高级智慧技能的概念和规则蕴涵在篇章结构中,具有更高的概括性,需要举更多与篇章有关的例子才能习得。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就是要不断地把原来模糊的东西变成清晰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原来‘不可教’的东西变成可教的。”不幸的是,自从1998年语文教学大讨论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反知识倾向”,这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努力用广义知识来解释能教会的能力的趋势背道而驰。而且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的语文知识基本上都要转化为语文听、说、读、写技能。由于受西方建构主义思潮影响,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又出现反训练,尤其是反系统训练的倾向。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两股逆流,遭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抵制。
  (本文在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指导下完成)
  
  参考资料:
  〔1〕L.W.安德森等著、皮连生等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彭小明《〈语文课程标准〉关键词解读》,《现代语文》2004年第4期。
  〔6〕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L.W.安德森等著、谭晓玉等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40年的回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王荣生《建设确定性程度较高的语文教材》,《语文建设》2007年第4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