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

作者:蔡伟胜




  例如全国卷Ⅰ翻译试题: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此题涉及词类活用(日、君),特殊句式(被动句),虚词用法(于、已、为、之、也)。
  再如广东卷:
  (1)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2)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这两个句子的翻译至少涉及多个实词的考查,虚词则包括“为、相与、以、而、何”等,句式则考查省略句、疑问句、词类活用。
  再如山东卷: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无论”一词古今含义不同,“归之”中的“归”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
  福建卷文言翻译很有特色。试题要求翻译的句子是选文之外的内容,为儒家经典中的话语: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
  这是一道翻译与简答相结合的试题,考查了实词(用、舍、行、藏、志、道等)、虚词(之、则、与等),及“得志”的古代含义。同时,将儒家两位最重要思想家的人生态度对比,有认识、有分析、有考查、有教育,可谓“文道合一”。
  北京卷自2004年就没有翻译题,但今年有些变化,该卷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不难发现,所谓“理解”就是对选项中文句的翻译,考生在粗通文意的基础上,用对比排除的方法一般就可以得出正确的选择。将北京卷这道试题与其他卷翻译题比较,不难发现由学生自己执笔翻译与选择现成翻译答案,难易度差异是很大的。
  2.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在2004年北京卷开始出现,2005年辽宁卷则采用文言翻译与文言断句并重的方式。断句是我国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方法,古人将其称为句读,是阅读古文的一项基本功。断句题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回归。只有对文章有一定理解,才可以有正确的点断,有了正确的断句,才能对文章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这种题型,对于检测学生是否初步读懂文章来说,是具有信度的,而且其考查也具有综合性,难度又较为适中,近些年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渐高。由2004年1套到2005年2套,到2006、2007年4套,今年增加到5套,即北京卷、江苏卷、广东卷、浙江卷、重庆卷。
  下面是浙江卷的断句试题: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于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正确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段有一定的理解,大致知道聂政刺韩傀的故事,在初步读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古代汉语知识无疑对完成这样的题目大有帮助,这段语句中,提示性的词语如“者、乃、曰、与、嗟乎、而”等可以帮助考生准确标点。
  3.以简答形式设题的试卷共4套,分别为上海卷、福建卷、江苏卷和湖南卷。
  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卷主观题设置。在文言文阅读试题中,上海卷从文章理解、人物分析、结构分析等角度设题,形式活泼多样。其特点是选文尽量简易明白,设题力求全面深入,力求全面考查考生的文言文水平。如选文《〈秋寻草〉序》后是这样设题的:
  1.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2.对“予悲夫悲秋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3.“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______。
  4.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5.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第1小题是对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第2小题是对句子的理解,第3小题则是文章理解与鉴赏,第4小题属于结构分析,第5小题则涉及写作特点。曾有人认为上海卷文言文试题是以现代文阅读考查方法考查文言文,其实,文章分古今,但文章写法、文章思想情感是古今相通的,上海卷无非不拘泥于词语章句,更能够深入文本罢了。
  江苏卷的简答题也很有特色: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①“黄老”和“六经”分别指先秦时期的哪两个学派?
  ②写出这段文字提到的《史记》中的两个篇名。
  此题将断句与简答合在一起。断句是初步的学习,简答题则涉及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游侠列传》与《货殖列传》则是《史记》中的知名篇目。这道试题围绕文本,既有对学生应变能力的考查,也有对学生平时文化知识积累的检测,也是对高中语文(尤其是高三年级)文化专题教学的考查与引导。
  4.这18套试卷都设置了古诗文默写题,分值在6分左右。古诗文背诵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近年高考古诗文默写题设置情况看,大家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背诵是学好古代作品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法。
  
  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高考的情况下,抛开高考谈教学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高考的导向作用是确实存在的。分析高考试卷,发现其中的积极导向,对我们文言文教学是有一定帮助的。高考实词的考查范围广,平时要重视知识的积累。虚词考查重在运用,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善于比较学习,善于分析语境,正确判断其用法。要在掌握一定实词和虚词、认识文言句式的基础上,学会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写作手法及人物性格特点,这就要求文言文教学必须有一定阅读量,只有大量阅读经典文言作品,并将其中优秀篇目熟读背诵,才能建立文言语感,最终理解作品的内容。
  考试当然是一种选拔,但其本身也是教育的一部分,高考对考生一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严肃对待命题,在命题中不忘教育。命题选文应该选取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阳刚的作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应该从培养热爱传统文化做起。我们注意到,今年语文试卷在整体上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文言文与古代诗歌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较以前增加了。即使是现代文阅读,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比如全国卷Ⅰ的《阳关古道苍凉美》、辽宁卷的《书院教育》、江苏卷的《淳朴的嗜血者》《晚清学人杨守敬》等,都包含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其导向与课程标准是一致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中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如果我们以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来衡量,就会发现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对传统文化的考查虽然在试卷中有所体现,但仍然有发展的空间。我们现在的文言文考试基本是对学生文言知识与能力的检测,只是一种“寻章摘句”式的考查,如何引导学生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品格修养,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一个重要课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