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文学阅读教学的原点:还原与转化
作者:马长安
文大钱一蘸酒写字一摸出两文大钱一代脚走路”四个过程,真实地看出人物的性格,揭示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二、原点之二:转化
1.界定
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工具性是第一位的,文学的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要为文章学服务。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应该偏重在基本方面,以普通文为对象……唯有对于基本训练锲而不舍,熟而成习,接触文学才会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文学的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将文学的相关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感受,促使其人文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将它们外化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促使其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这是文学教学的又一原点。
2.方法
(1)语言知识方向上的转化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语言知识存在三种形式:一是语文课程预设的,二是课本构建的,三是课堂生成的。在文学教学中忽视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并使其生成转化,是极大的失误。文学作品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汉语松散而包容的语法原则以及词性之间的灵活转换都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作家往往根据自己的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学风格,借助一定的技巧,在一定的语境下对语言进行大胆的变异和创造,使语言世界异彩纷呈。它不仅对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它不仅包括常见的词汇、句法的学习,还应该有语言的本质、特征、变迁以及具体语言知识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等多个方面。这些语言知识的生成转化主要有三种方法:
其一是细读揣摩。细读有利于加深语言的理解与记忆,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正确识读和感受,也有利于对文本对情感的把握,它一般是与揣摩联系在一起的。揣摩就是琢磨情景,咀嚼佳句。品味语言,着眼于字词义,即揣摩微言大义,着眼于字词味,即品味兴味神韵。
其二是记忆。知识的储存与积累离不开记忆,要善于对文学作品一些优美的篇章、精美的语言,通过理解的方式加以记忆。现在有些老师,不敢让学生记忆,害怕给学生增负,这是不对的。
其三是化脱。钱钟书先生曾说:“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善于将作家的东西灵活巧妙地转变为自己的,并付诸应用。
(2)语言能力的转化
学习文学作品是为了借助文学知识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向内延伸到整个文学层面对文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向外延伸到与它相关的语文知识层面的知识联系,这应该是文学教学的一个目标。它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情感意识、使用场合、实际运用的有效性、词汇的分析、词汇的构成等,也包括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谋篇布局、题材的选择、想象与联想的运用、综合与概括等。生成转化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续写与仿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引用与援例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复述与朗诵有利于表达与交流,考证与质疑有利于探究与合作等。
(3)人文素养的转化
文学作品中承载了大量历史和现实的文化,渗透了大量充满个性自由与个性批判的人文精神,也包含了作家个人以及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将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个缺少人文素养的人,最多是知识的简单容器,因为缺少文化的原动力而失去创造力,因此文学作品相比较其他的文体更应该担负起培养人文素养的责任。其生成转化的方法有: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来让学生感受文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可以利用文学理论观点,对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可以利用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在;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多种形式的比较,让学生体验作家的情怀,领悟其独特风格;等等。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