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在文化平台上进行古诗文教学

作者:张琴儿




  
  3.古诗文系列鉴赏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对作品的正确解读,需要作单篇的细品深究,而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挖掘,靠单篇的细品深究又是不够的,必须放到作者的生命里程中去理解,放到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以文化的怀抱关注作者生活、作者思想,关注特定的时代;另一方面我们要补充同一个作家的其他富有特色的作品及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优秀作品,形成专题,进行丰富多彩的鉴赏活动。这就从文化和思想的层面、从实践的角度,去解读文本,不仅走近作家和时代,更在文化的长流里汲取精神营养。①单篇鉴赏。挑选意蕴特别丰厚或言语方式风韵独具的篇章进行深层次鉴赏。如《湖心亭看雪》中数量词的妙用与孤怀雅兴的展示;《马说》中虚词、倒装的运用与沉郁愤激情感的抒发等。②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选题也要依据教材,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不过大,不过深,有层次。可依据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编排而设计专题,如“莲文化的魅力”,设计“莲——怜”情感意象专题、莲与操守专题等。也可依据作家的相关名篇而设计专题,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设计“儒、道、佛基本思想与苏轼人格魅力”专题,集中苏轼名篇设计“缠绵与旷达——苏轼”专题等。③名著导读。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一般只能停留于感性的浅层次上,教师的导读应帮助提升到文化的层面。如《水浒》中的英雄悲歌与流寇文化;《西游记》中的反抗精神与慈悲为怀等。④读写结合。一是形式多样的课堂练笔。有结合课后练习的,如《与朱元思书》练习三的改写;有针对文中某一美点的,如《三峡》骈散结合的写景句是练写对联的好材料等。二是写鉴赏文章。写鉴赏文章既是鉴赏的最高层次,也是学生在言语运用中传承民族文化并得以内化的过程。教师应由扶到放的指导、及时积极的评价,并做好交流结集的工作。写鉴赏文章要做到切口小、角度新、有见解,切忌泛泛而谈,空洞无物,人云亦云。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而立足于文化平台上的古诗文教学,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要使学生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哺育,教师必须拥有文化的胸怀,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鉴赏能力,并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一专多能、视野宽阔、具有深厚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的“杂家”。为此,语文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学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承担起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试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与文化积累》——张海洲
  《激情与思想》——窦桂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