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让文言文教学亮丽起来
作者:陈东晓
所谓“言”“文”并重,指的是:既重视教学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也重视理解古文的思想内容与鉴赏古文的文学艺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提出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里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双向目标,即“言”与“文”并重。
所谓活实并举,就是既不排斥传统的扎实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又引进灵活生动的文言文教学机制,变文言文“难学”为“易学”,变学生“畏学”“厌学”为“好学”“乐学”。
以下将着重探讨如何“活”“实”并举。
什么是“实”?“实”,从字面意义看,是与“虚”“空”相对的,一方面是指实在的而非虚幻不现实的内容,对应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言”;另一方面指务实的教学作风与踏实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落到实处的教学效果。就内容而言,文言文的“实”具有知识的稳定性、科学性、体系性。就方法而言,文言文的“实”,相对注重求同性、规范性、实用性,具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为:在文言文“言”上,字词句落实,不玩花拳绣腿,不走形式主义,不是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在文言文“文”上,忠实文本,落实文本思想内容;在方法指导上,切合学生实际;在效果上,切实收到实效。
什么是“活”?“活”,字面上与“死”相对,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指的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容,文言文以静态的文字记录的却是鲜活的人物事件,虽然时代已经远久,但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是可以激活的,这个对应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及学生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与实相对应,文言文教学的活具有求异性、个别性、创造性、趣味性等特点。
文言文教学既注重“实”在又注重“活”,这样才能既适应考情,取得实效,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养成古文阅读的素养。那么,“实”与“活”是怎样的关系呢?
“实”与“活”是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与结果的关系。“实”,是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迁移、活学活用的前提,也是教师活教、学生活学,从而让教与学落到实处的结果。“活”,是实的手段,同时也是“实”最终的结果。
我们讲求教法的实在落实,方能让学生学活,我们讲求活教活学,为的是更好的落实,以取得实效。
如何做到“实”?目前文言文教学重“实”轻“活”比较普遍,但是,是否字字落实逐字逐句串讲就是我们所说的“实”呢?先要消除这个误解。我们主张的“实”,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落实重点,忌逐字逐句串讲。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语言文字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因此教师的讲要突出三个重点(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常识),以促使学生知识类化,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而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无所适从。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去读懂。二是落实规律,忌点到为止。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通过比较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并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力,提高自学能力,并实现文言文阅读迁移。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落实文言文句法语法知识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三落实方法,使学生既动口又动手。动口多读,多背。多读,才能形成语感;多背,才能积累语言素材。表面看来,背诵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情感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进既有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
如何做到“活”?这里举一个例子。某语文教师教《愚公移山》一课。师:同学们来做一道数学题。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到底多大年纪啊?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答案:A:<90 B:>89 C:=89 D:90>x>89。生1:选A。文中说“年且90”,“且”是“将要”的意思,就是说愚公还未满90岁。生2:选B。愚公将要满90岁,而A项是小于90岁,范围太大,应该是过了89岁。生3:不对,应该选D。大于89,仅仅是交代了下限,小于90仅仅是限制了上限,都不准确,不合乎“且”这个词的意义。应该是过了89岁还未到但即将到90岁。师:哦,要正确判断愚公的年龄,对“且”这个词的理解很关键。当然还要运用数学的逻辑知识。那么,到底哪个是正确选项呢?应该是已经过了89岁,还没有满90岁,这样才是严密的,符合原文的,答案应该是D。这个例子中,教师不仅灵活的落实了一个简单的文言文词语的意思,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将数学与文言文教学挂上钩来,此即“以活带实”,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灵活,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学生怎么会认为枯燥无味呢?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陈东晓,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洪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