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程语文问题教学刍议
作者:王荣林
②生生互动。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倡导的就是个体与他人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必须以“问题”为中心,这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预设着意义生成的方向,生生之间围绕“问题”不断地质疑、批判、争辩、交流。这样,从意义上直接显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沟通,智慧上的碰撞,人格上的互补,生命价值认识上的多重生成。
③与师共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习惯于把“已知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担当课堂主角,而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学生应主动与教师交流,特别是在教学的反思总结阶段,应在教师的引发下,学会如何从问题入手,获取语文知识和信息,并运用所学语文知识与信息,对前面语文学习的过程进行回顾、归纳,自我评价、自主总结。这样,既提升了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的实际行为价值,使之与语文课程标准相一致,更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
三、关心弱势群体,谨防两极分化
在实施“基于问题的语文教学模式”课堂中,不难发现,少数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综合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能力较薄弱,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感到不适应,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这种状况如果不引起教师的重视,两极分化将愈来愈严重,这就与新课程的精神相悖。为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还应灵活运用一些教学策略:
1.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精选学习内容,因材施教。针对学困生学情,对内涵深刻、意蕴丰富的作品,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放慢教学进度;在容易产生分歧和不同理解层面的关键处因势利导,及时提醒和点拨,使他们不掉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2.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优生的潜能,与学困生结对帮扶,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把他们看作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给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擅长的技能,采用轮流发言、上台板书、表演课本剧等形式,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品尝成功的喜悦。
3.教师要深入学生,制定、完善一些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个人表现给予评价。如制定“发言学分制”,甚至在给学生写评语时,不妨围绕上课发言表现,写些激励的词语,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力求让每个学生的发展与集体发展平行,真正实现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
王荣林,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镇江。本文编校:老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