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拓展的反思

作者:黄群芳




  
  三、漠视学生实际的文本拓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环节时往往忽视拓展内容与课文文本之间在内容与情感表达上的平衡,忽视拓展内容与学生认知、情感实际之间的平衡。虽然说拓展的内容与课文文本的内容与情感之间与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之间可以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所拓展的内容不宜过于拔高,如果其内容与情感的表达远远超乎课文文本,超出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话,学生通过课文文本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则无法进行有效的迁移。另一方面,由于拓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过分高于学生的知识与情感范围,致使其无法正常理解。这样,脱离常规学习的负担势必加重,久而久之,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受挫,从而得到适得其反的后果。
  比如,有的教师在《孔子拜师》(三年级上册)之后,要求学生拓展学习《论语》,这样的安排是不很恰当的,一是《论语》通篇古文,没有基础的学生根本无法通读,一是其中的道理过于艰深,学生不易理解,再则《论语》洋洋万言,恐怕短期内也不能完成。
  再如:笔者在引导七年级学生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时,进行了这样的拓展:
  笔者首先问道:在这首词中,李煜把自己的离愁别恨刻画得丝丝入扣,形象生动,真不愧是写愁情的高手。有同学还记得李煜在另外一些词作中是如何写愁的吗?学生由于积累不够,挖空心思只说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笔者没办法,只好帮学生回答:还有“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笔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拓展脱离了学生的积累实际,继续提出为难学生的一问:这样写愁的名句妙在何处?学生不了解这几句名句出自何篇,诗句的意思尚且不懂,哪还能说出妙处?为了向前推进,笔者只好又一次自问自答了,然后抛出更让学生不知所措的一问:李煜的这些写愁的诗句是受了哪些前人的影响又对后来的诗家词家形成了怎样的影响?受了学生万马齐喑的打击后,我才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诗词鉴赏家研究的领域了,教师自己有兴趣探究,但不等同于学生也有兴趣;教师自己有能力来探究,也不能等同于学生也有这种能力。本来在前半节风生水起的一节课,就因为这种漠视学生实际的拓展把学生学习的火焰掐灭了。
  在我们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对文本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上存在的误区远不止以上列举的三种。还有诸如抛开三维一体的拓展、“戏化”拓展、冲淡主题的拓展等等,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华而不实,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设计真正有效的文本拓展,要在保证教学整体性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高效地挖掘、利用文本的资源,使文本拓展成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亮点和花絮,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新的生长点、发展点。
  
  黄群芳,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艾永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