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8期
用描写扮靓考场作文
作者:汪 明
一、善于妙用细节的修饰之美
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这就需要我们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原汁原味的生活细节,用生动细腻的描写让逼真传神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以引起读者联想和情感共鸣。对生活场面中真实的细节要有意识地巧妙修饰,着意渲染和铺陈,使形象栩栩如生,特征鲜明,获得更加强烈、逼真的艺术效果。如《打饭众生相》中写道:“铃响!众学子立即冲出教室,直杀食堂。似恶虎冲锋,楼梯隆隆作响,如闷雷滚过,恩师之言,圣贤之训统统抛开,填饱肚皮为上。”这是吃饭还是打仗?夸张的语言无疑让细节描写更生动搞笑。又如《我最盼望的》中的描写:“考完后,还得面对家长那一张张喜怒哀惧、赤橙青蓝的脸。考得好,神清气爽,春光无限好;考得糟,捶胸顿足,天地一抹黑。成绩飙升,阴转晴;成绩下降,晴转雨;直线下降,则阴转雷阵雨夹冰雹,外带短时阵风11到12级……”恰当的比喻,巧妙的排比,逼真传神地再现了考试带来的悲喜情绪。“阳光明媚,领导开会,素质教育的春风在电视上阵阵劲吹。可不知这春风何时才度‘玉门关’,何时才能‘又绿江南岸’呀!盼望,我在盼望!”引用与反复交融,悲苦之情在工仗整齐句式中得以自然流露,活泼俏皮,满纸妙语!
二、精于动静结合的流动之美
一出精彩的场面是由诸多丰满细腻的镜头快速连缀而成的,因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作文理应有一种流动的画面美。遗憾的是,同学们在描写中只满足于平面的静态的观察,却忽略了这种动态之美,因而文章缺乏生气与活力。选用精妙的动词能使笔下的人物鲜活感人,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却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叫道:‘中了!中了!’”这里的“散”“跑”“拍”“叫”等动词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疯范进的模样,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又如《孔乙己》中长衫主顾“踱”进店面,一字就足以表现他们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生活情态。巧用修辞手法也不错,如《补课》中所写:“不好,发现了!只见他‘奋袖出臂’跨步上前,揪起该同学的耳朵,给了他一个‘满堂红’。他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吓得‘两股战战’,眼泪夺眶而出。”想不到文言句的妙用也能出彩动人。在描写场景之时可别忘了以声写静,如:“好不容易,电铃响起第一声,就听见有腿‘作作索索’,‘几欲先走’。”在心急如焚的动态之中表现的却是教室里肃静安宁的氛围。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化静为动的写法,使静态的群山和高原显得生机盎然,在流动中极具神韵,让人们神思飞越,浮想联翩。
三、长于虚实相生的空灵之美
为了更生动细腻地表达某种真挚的情感,纯客观的描绘常显得手法单一,灵气不足,即使是毫发毕肖,也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虚幻天地,在假定的场景中表情达意。如朱自清《背影》的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幻觉中,深情凝系的“背影”似乎又缓缓地走来,依依地远去,倾洒尽作者内心绵绵的思念和酸楚之情,令人回味无穷。又如《七根火柴》中卢进勇“眼睛模糊了”,他所看到的草地上的树、草以及无名战士的衣、眼……都是“雾蒙蒙”的,可唯独无名战士那只高高擎起的手是“清晰”的,这一虚笔耐人寻味地刻画出卢进勇一刹那间丰富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受托后那种神圣的使命感,从而使文章蕴含深刻,意韵悠长。再如学生习作《漫长的等待》中“看他那黑黝黝的皮肤,那下蹲的动作,使我想到一只烤鸡,身上还叉着一副刀叉,摇摇摆摆地朝我走过来走过来。我几乎要向它伸出手去,却碰翻了我的铅笔盒。看看手表,离下课仍是那么遥远”。由作文老师的动作自然生发联想,渴盼下课吃饭的急切心情呼之欲出,让人忍俊不禁,趣味横生。
四、巧于侧面烘托的意境之美
有这样几则画坛佳话,《深山藏古寺》以林中小溪,一老僧悠闲打水侧面用笔,新奇不俗;《踏花归来马蹄香》让骏马安详走来,几只小蜜蜂围着轻迈的马蹄飞舞追逐,踏花之蹄竟然引来了飞舞的蜜蜂,巧妙含蓄,意趣盎然;《驼队》在山谷中勾出一头骆驼,后面跟着的一头骆驼只露出半截身子,其余都隐在山后,以最经济的笔墨画出了最多的骆驼。它们不仅烘托出从正面难以刻画的形象特征,而且还收到了诱人想象、以少胜多、含蓄蕴藉的意境之美。可以以景衬情,如“教室的窗帘总是拉不满,天气晴朗时,总会有阳光嘻嘻哈哈地摸进来,一不小心跌倒在我的面前”。心情的愉悦与美好在景致之中尽兴地流泄于笔端,一种新奇鲜活之气扑面而来;可以借他人之口衬托,如《夜走灵官峡》一文成渝父母着墨极少,大都借孩子之口,让“我”感受了工人们执着敬业精神的可贵,尤其是给成渝乃至“我”带来了深远影响与激励鼓舞,使读者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工人形象更显鲜明厚实;可以多人旁衬,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不直接描绘少妇罗敷之美,而从少年脱帽、耕者忘耕、锄者忘锄等几个细节描写的烘托,显得意趣横生,光彩夺目;还可以借物烘托,如学生习作《爸爸,您辛苦了》一文借助于“我”目睹爸爸对学生的赤诚爱心后的感受,以及父女书信的交流,在“宁当爸爸的学生,不愿做女儿”的肺腑之言中由衷地赞颂了爸爸的高尚品质,侧面取材与主体形象相映成趣,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韵味深长。
只要我们能熟谙这些描写出彩技法,在平常作文中大胆尝试,考场上就能取胜,那不仅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获得真切新奇的感受,而且能给文章增添亮点,使得阅卷者心领神会,笔下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