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杂色” 作家王蒙
作者:刘志刚

几年前,作家冯骥才写过一篇评王蒙的文章,文中说王蒙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给人一种杂色感。“杂色”,这里是丰富、多变、机智的代名词。在中国,像王蒙这样目光犀利、机智聪慧的作家很少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蒙的“杂色”世界。
【作家档案】
王蒙(1934-),祖籍河北南皮,生于北平。建国初期在北京东四做团的工作。19岁开始写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由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问世使他一举成名,也因此让他蒙受不白之冤。自1962年发表《夜雨》《眼睛》后即落户新疆,从此被迫辍笔十余年。新时期重返文坛,作品《夜的眼》《春之声》《风筝飘带》《布礼》《蝴蝶》《杂色》等以“意识流”的全新写法而使文坛举座皆惊。80年代中期出任文化部长后坚持改革开放,力主文学新变,其创作的“季节”系列长篇亦有新的面貌。除小说创作外,他还有散文随笔、红学研究等多方面的成果问世。
【作品选读一】
《青春万岁》序诗
所有的日子,所有日子都来吧!
让我纺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欢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阅读导引】
王蒙的童年时代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战争,动荡的社会给王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他过早地品尝了生活馈赠的这份“礼物”。王蒙的厚重似乎与生俱来。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14岁的王蒙已经是一名党员了。对于当时无比激动的心情,王蒙至今难忘。“新中国刚诞生的那时候,我特别的珍重或者特别的感动,那真是每一天都像节日一样!每天都那么光明,那么充满希望。”正是在这种情绪下,王蒙开始创作处女作《青春万岁》。
这首诗,至今读来还是那么的让人热血沸腾,仿佛带着我们又回到了热情似火的青春岁月,质朴的语言下是一种按捺不住的青春的冲动。
[作品选读二]
春之声(节选)
黑暗中听到了这样一些交谈。岳之峰的心平静下来了。是的,这里曾经没有铁路,没有公路,连自行车走的路也没有。阔人骑毛驴,穷人靠两只脚。农民挑着1500个鸡蛋,从早晨天不亮出发,越过无数的丘陵和河谷,黄昏时候才能赶到X城。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过往的记忆,已经像烟一样,雾一样地淡薄了,但总不会被彻底地忘却吧?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哞——哞——咣气咣气……喀郎喀郎……沿着莱茵河的高速公路。山坡上的葡萄。暗绿色的河流。飞速旋转。
这不就是法兰克福的孩子们吗?男孩子和女孩子,黄眼睛和蓝眼睛,追逐着的,奔跑着的,跳跃着的,欢呼着的。喂食小鸟的,捧举鲜花的,吹响铜号的,扬起旗帜的。那欢乐的生命的声音。那友爱的动人的呐喊。那红的、粉的和白的玫瑰。那紫罗兰和蓝蓝的毋忘我。
不。那不是法兰克福。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摘下一条碧绿的柳叶,卷成一个小筒,仰望着蓝天白云,吹一声尖厉的哨子。惊得两个小小的黄鹂飞起。挎上小篮,跟着大姐姐,去采撷灰灰菜。去掷石块,去追逐野兔,去捡鹌鹑的斑烂的彩蛋。连每一条小狗,每一只小猫,每一头牛犊和驴驹都在嬉戏。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
不,那不是西北高原。那是解放前的北平。华北局城工部所属的学委组织了平津学生大联欢。营火晚会。“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山上的荒地是什么人来开?地上的鲜花是什么人来栽?”一支又一支的歌曲激荡着年轻人的心。最后,大家发出了使国民党特务胆寒的强音:“团结就是力量……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信念和幸福永远不能分离。
不,那不是逝去了的,遥远的北平。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那是他青年时代的初恋,是第一次吹动他心扉的和煦的风。春节刚过,他觉察到了,风已经不那么冰冷,不那么严厉了。二月的风就带来了和暖的希望,带来了早春的消息。他跑到北海,冰还没有化哩。还没有游人哩。他摘下帽子,解开上衣领下的第一个扣子。还是冬天吗?当然,还是冬天。然而是已经联结着春天的冬天,是冬与春的桥。有风为证,风已经不冷!风会愈来愈和煦,如醉,如酥……他欢迎着承受着别人仍然觉得凛冽,但是他已经为之雀跃的“春”风,小声叫着他悄悄地爱着的女孩子的名字。
那,那……那究竟是什么呢?是金鱼和田螺吗?是荸荠和草莓吗?是孵蛋的芦花鸡吗?是山泉,榆钱,返了青的麦苗和成双的燕子吗?他定了定神。那是春天,是生命,是青年时代。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房里,在猎户星座和仙后星座里,在每一颗原子核,每一个质子、中子、介子里,不都包含着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吗?
他定了定神,揉了揉眼睛。分明是法兰克福的儿童在歌唱,当然,是德语。在欢快的童声合唱旁边,有一个顽强的、低哑的女声伴随着。
[阅读导引]
《春之声》是王蒙新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声。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春之声》也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聚集在人物心理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现出纷杂的社会生活。
[思考板]
节选部分是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上听德国歌曲《小鸟,你回来了》《五月的轮转舞》《第一株烟草花》而产生的丰富联想。随着歌曲的旋律。主人公意识上产生了流动,他从一个生活场景联想到了另一个生活场景。阅读本文找出他都联想到了哪些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选读三]
落 叶
鲜花总是会凋谢的,塑料花却地久天长。聪明的商家把假花做成半凋败状,真是巧夺天工了,然而,它却再也凋谢不下去。生命与凋谢同存,幸耶?悲耶?
我看到著名的草书书法,常常感到不能理解,怎么他这么粗一道、细一道、浓一道、淡一道、歪一道、扭一道地乱涂,人家就说好呢?若是我这么胡乱涂,怎么就没有人说好呢?
我们不应该认为外国人的一切都好,我们不应该跟在后面亦步亦趋,有些东西在外国已经流行过了,不时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追求呢?而我们只有拿出自己的东西,才能和外国对话,得到外国的承认和称许,我们岂能不致力于挖掘自己的东西呢???
同样的一套房间,搬入的时候觉得闹热,搬走的时候觉得凄凉。觉得留恋,觉得依依不舍,但还是要搬走,不会淹留。
维吾尔人有这样一句谚语:“你让去取帽子,结果把脑袋取来了。”这样的人是热心?积极?天真?爽直?实在?急切?紧跟?聪明?
真理的力量在于朴素。谬误的力量在于夸张、随心所欲、想入非非。谬误常常比真理更响亮,气魄更宏大,更刺激,更有一种泰山压顶的威严。知道真理的力量的人是负责的。知道真理的力量并且知道谬误的力量并且决不向谬误屈服的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慷慨大度是强者的美德,压倒一切是强者的恶德。自尊与执拗则只是弱者的一口气。而嫉妒呢,没有一点出息了。
说大话有一种特殊的美:勇敢,自由,奔放,浪漫,势不可当……而且显得高深可敬。
儿童的美是纯净的,青年的美是热烈的。成人的美是广博深厚而令人战栗的,它洞悉了、战胜了又原谅了各种各样的丑,是至察至圣的美。然而至察至圣又是可怕的,那样的美,也就有点可怕了。
拼命地、不断气地阅读你心爱的作家的著作吧,连续一个星期。如果这个作家仍然没有使你厌倦,大概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一只蝴蝶因为美丽而被捕捉和制成了标本,美凝固了,蝴蝶的翅子不再扇动,它被赞美,被梦见。它仍然在你的梦中飞翔。
落叶善舞,因为它本来是绿过的。而且它一点也不怕被遗忘。——选自《文汇报》
[赏析]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落叶的季节。金灿灿铺满大地的,是曾经绿过的落叶,那是凝聚了风吹日晒、雨浇霜打的落叶。因而,这落叶显得格外深沉、凝重。然而,它在空中飘飞的样子,又是自由自在的、洋洋洒洒的。读王蒙的散文《落叶》,不就有这种感觉吗?
的确是一片片的落叶。这篇散文表面看来不成一体,但每一独立的自然段里,都凝结了作家王蒙人到中年后,对生活、人生、社会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往往能在大家熟视的生活中,捕捉到一种不被人们注意的现象,换个角度,深挖下去,鞭辟入里,起到不同凡响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
这篇由十二个小段组成的散文,或诙谐幽默、或犀利尖刻、或深刻凝炼,在一篇不长的文章里,能有如此丰富的容量,这与它形式的新颖别致是分不开的。它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摘取、浓缩、提炼了不同的生活现象。所以,在形式上,就像一片片落叶,显得十分自由,潇洒、无拘无束。
落叶是零散的,然而,它们却飘落于同一棵大树,因而,又是完整的。
[思考板]
文中作者捕捉到哪些生活现象?在对这些生活现象的深入挖掘中,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社会哪些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超级链接一
王蒙评点文坛红人
□贾平凹幽默不露痕迹
这人说话时陕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观察力。事实上,他的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个聪明、善于不露痕迹搞幽默的作家。
□金庸对人生教益无多
写武侠小说有自己的套路,武侠小说是属于他的天地,但这也限制了他的创作道路。金庸比一般的武侠小说家都高明,他的小说有现实意义,对人性有一定的反映,但是对人生的教益没有那么深刻。
□史铁生是有深度的
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不大掺合于文坛的风波、争论之中,不屑于纠缠于世俗的蝇营狗苟之中,我喜欢他。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
超级链接二
王蒙谈诺贝尔文学奖
当代中国作家头上有两个“紧箍咒”,一是谁可以成为鲁迅那样的作家;二是谁能拿诺尔文学奖。鲁迅的问题已讲过,时代不同了,产生的作家类型也就不同。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高行健,也就解决了华文作家的一个心结。但是诺贝尔文学奖毕竟是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标准评出的一个奖,国内对高行健获奖的一些批评都是有根据的,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