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1期

是是非非话“网语”

作者:陈 侃




  小 柯(北京,初二):网络新新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我们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在网上不用那么“一本正经”地交流,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
  陈 刚(上海,初二):刚开始上网的时候我由于不懂“网语”而被人笑话,现在的“网语”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但上网聊天、灌水时离不开它,平时和同学们交流时它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或许是习惯使然,写周记时我也会忍不住用它,因为它真的是很有意思。
  陈小鱼(上海,高二):语言不是死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的。“网语”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在面对它的时候应该尝试着去理解,而不是一上来就一棍子打死,是好的东西,终究会被大家所认可接受的。
  孙铃铃(济南,初三):“网语”是我斗争的武器。爸爸妈妈一点都不尊重我的隐私,我的日记、E_mail他们都会偷看,但自从有了“网语”之后,他们再也看不懂了,我真的很感谢“网语”的创造者们,他们帮我保守住了秘密。
  秦 简(成都,高三):虽然同学们用“网语”的越来越多,有的时候我也会用,但我并不赞成这一现象。“网语”很多是外来词、流行语或某一个局域网中的通用符号,它们或者是一些人心血来潮胡编乱造的产物,或者根本就是错字别字。“网语”不仅严重威胁着汉语的纯洁与健康,而且还体现了网民们的知识贫乏与精神苍白。
  秋 叶(语文教师):现在孩子上网的越来越多,而他们又正处于打语言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规范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刘 威(语文教师):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讲究语法、词汇的运用,相比之下,网络语言随意的成分则大得多,容易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语言的兴趣。因此,单纯拒绝网络语言极不明智,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张红菊(家长):小学生能使用网络语言写作,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这是一件好事情,说明他们进步了,能赶得上时代的步伐,比尔·盖茨不就是小时候迷上电脑的吗?
  马 克(家长):“代沟”曾影响了我们两代人,有“沟”尚可填平。今天是“断路”,表现为无法沟通。网络时代,孩子使用的是网络化和计算机化的语言,Q语、Q号是他们的通行证。来自父母和老师的信息,不如来自网络寻呼的信息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父母能懂一些“网语”,或许会对两代人的交流有好处。
  王先霈(湖北省作协副主席):现在学生中流行网络语言,如“讨厌”就是“讨人喜欢,百看不厌”,“气质”就是“孩子气,神经质”,这些词大人们听不懂,被称为“网络怪语”,遭到不少语言学家和老师们的批判。 但不同时期出现一些新词汇很正常,如现在常用的“世界”“实际”“干部”“企业”等词,就不是我国本土词汇。未来10年,网络语言的影响会更大,完全拒绝它是不可能的,只能对其加以引导,取其精华。
  年轻网民廖小姐认为:“网络语言”属于民间语文,尚不具备完整的造句能力,压根冲击不了主流语言,同时,网络语言风趣多变,简便明了,有它存在的空间和使用人群;但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使用一般也就限于聊天室,比如你不可能在办公室跟大家喊“886”;有的符号根本没办法说出来,所以担心网络语言“取代传统汉语”是杞人忧天。
  某报社记者王冰先生认为:我会在网络聊天时是接受甚至翻新一些“网络语言”的,但在正规媒体出版物上,正常情况下,不会在稿件中用“网络语言”。不过如“美眉”“大虾”“网虫”等已为广大网民普遍认同,进入常用语言范畴的词语还是可以考虑在一些时尚、轻松的出版物上用的。
  以语言风格富于民族特色而知名的作家冯骥才认为:网络语言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网络语言受美国式文化影响的痕迹很明显,除了语词中加入的大量英语和语法的英语化倾向,更重要的是美国化的观念:追求简便省事、开放直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与传统疏离并以此为荣。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网络语言的美国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