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1期
《散步》:美好情感的多重协奏
作者:黄 伟
特约主持人:黄 伟
一、写“儿子的孝心”,还是写“家庭的浓浓亲情”?
丁兆勇老师和他的学生
(安徽霍邱县河口初级中学)
老师观点:写儿子的孝心,体现“孝”字。
学生观点:写家庭的亲情,突出“情”字。
主持人:丁老师,听说你在教学中就课文《散步》的主题与学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能介绍一下吗?
老师:好的。教学中,同学们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不尽一致,我正想请教呢。我认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孝心,传达了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观。
主持人:你能联系课文具体谈谈吗?
老师:第一,散步,本来是可以把母亲留在家里的,因为母亲已年迈体衰,更何况“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但“我”还是劝她出来多走走。这里,表现了“我”对母亲身体健康的关心,特别是,“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在这种情形下,邀请母亲出来散步,就更饱含着对母亲的关心和孝心。第二,在祖孙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意见上发生了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坚持母亲的意见:走大路。在如何处理儿子和母亲的分歧上,“我”不是迁就“小皇帝”,而是服从母亲,这里进一步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孝敬,这一点在今天特别具有教育意义。第三,后来由于母亲变了主意而走了小路,但是在母亲不好走或走不过去的地方,“我”便蹲下来,背着母亲,这正是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对母亲的“孝”。
主持人:听了你的解说,觉得很有道理,那么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见解呢?
学生:老师说本文中的“我”对母亲很孝敬,自然是不错的,但把它作为课文的主题来理解就不太妥当,失之片面。我们认为本文表现一个家庭中和谐融洽的关系或浓浓的亲情,不仅仅是“我”对母亲的“孝心”。
主持人:这很有意思,似乎是对老师的理解的拓展。能具体谈谈吗?
学生:第一,母亲年老体衰,不愿走路,自是常情,但在听“我”劝说之后,“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是一次情感的交流,表现母子相依相偎的亲密关系。特别是文中写道:“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可见,从“我”小时到现在,母子关系是多么融洽。第二,在选择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上,“我”确是顺从了母亲,但不要忘了妻子和儿子的表现。课文写道:“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而儿子,“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除了妻子的温良和儿子的乖顺,还有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这里充分表现了一家人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祖孙之间相互关爱和相互体谅,显得多么和谐。第三,“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里不仅有“我”对母亲的孝敬,也有妻子对幼小儿子的呵护,“我”和妻子都各尽所能,共同担负起“尊老爱幼”的使命,共同营造一个温情脉脉的和美家庭。
主持人:丁老师,你如何看待同学们的观点呢?
老师:学生的观点很有道理,这正体现阅读理解的差异性。
主持人: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是当前阅读教学的改革趋势。你的学生能读出与你不同的见解,也正是你教学的成功。
二、表现“中年人的责任”,还是表现“亲人间的相互理解”?
周名武老师和他的学生
(安徽霍邱县范桥中学)
老师观点:表现中年人的责任。
学生观点:表现亲人间的相互理解。
主持人:周老师,听说围绕着《散步》一文的理解,你与同学们争得不亦乐乎,是吗?
周老师:是啊,你来评评理。(笑)
主持人:先谈谈你的观点。
周老师:我认为,这一课表现了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所承担的责任。首先,作者选择了一家三代人的散步,而在家庭里“我”居正中,承前启后,这就很有象征意义。第二,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上,祖孙意见有分歧,这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因为对于“我”来说,上有“老”,下有“小”,小的需要呵护,老的需要关照。因祖孙的意见有分歧,一下子把“我”的双重责任突显出来。第三,文章结尾处写道:“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一个细节,也仿佛是个雕像,充分表现“我”和妻子作为中年人所承担的家庭责任。
主持人:我觉得周老师的解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嘛,同学们为什么不同意呢?
学生:你和周老师都已人到中年,自然阅读本文很容易激起你们的中年人的责任感,但这不是我们的理解。我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一家人需要相互理解这一主题。
主持人:把我也扯进来了。(笑)挺新鲜的,说说看。
学生1:第一,母亲因“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而不愿出来,但“我”以为“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在“我”的劝说下,母亲便“信服地点点头”。这样的情感碰撞并达成心灵相通,正表明了母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儿子理解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才说得合理而动情,而母亲又理解儿子的一片孝心才随即跟儿子出门。
学生2:第二,当祖孙意见发生分歧时,我们看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还是理解。当把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决断交给“我”的时候,“我”不是没有心理矛盾的,而这心理矛盾也反映出“我”对儿子的理解和对母亲的体谅。“我决定委屈儿子”说明做父亲的并非不能理解儿子的心思,但实在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文中不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对母亲的理解,更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理解。文中写道:“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选择走小路。为什么变了主意呢?文章接着写道:“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可见,母亲由于理解了孙子为什么选择小路而变了主意。
学生3:第三,由于一家三代人的相互理解,最后达成了和谐的统一。试想,如果没有相互理解将会是什么情形呢?就根本不会有文章最后所描写的那一幅美丽的图景:“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们认为,文章所描写的最后一幕,不正是象征性地表现了由于亲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才使家庭更为和睦,家庭成员更加亲密吗?
主持人:是呀,理解使亲情更加醇厚而深挚。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反省一下我们如何理解、体察亲人对我们的关爱吧。
三、生命的礼赞
王丙春(安徽省泗县草沟中学)
主要观点: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的珍重。
我认为本文是对生命的礼赞:生命因短暂而愈显珍贵,因代代相续而成为永恒。其理由有三:
(一)从写景看。文中写道,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有些老人挺不住,“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自然的春天周而复始,虽有早有迟但终会来临,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母亲能“熬”过严冬,实在难得,弥足珍贵。在本文不足600字篇幅中却专辟一段写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二)从写事看。散步,本来就是对生命的休养和休整,也是对生命的调节和放牧,再加上作者写景总是关涉生命,自然就把暗含的蕴意突显出来。在选择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决定委屈儿子而听从母亲,其理由是:“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呢,而侍奉母亲的日子不多了。这与其说是孝敬母亲,毋宁说是对母亲生命的加倍珍重和小心呵护。当“我”成全母亲的心愿而决定走大路时,母亲却变了主意。为什么母亲又变了主意呢?文中写道:“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原来,母亲也被春天的景象吸引了,被勃勃的生机感动了。
(三)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常常有引题、点题的作用。文章开头写道:“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值得玩味的是,这是一家老小三代人的“散步”,这三代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也链接成一家从老至小的生命之链。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仿佛是个寓言,又似乎是个象征:“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啊,我和妻子正是这生命链条上前后相续的一环,作为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又是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生命因其短暂而愈发值得我们珍重、珍爱,也因其承先启后而获得了永恒。这里让我认识了生命的真谛,获得了一个完整的关于生命的概念。
(《散步》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