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1期
你的耳朵在侦察……
作者:李镇西
也许不少同学看了这个题目会觉得很奇怪。其实这不是我杜撰的一个标题,这是一句诗,选自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小泽征尔》:
……
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
……
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一位世界级的指挥大师。1978年他来中国访问演出时,艾青写下这首诗送给他,赞叹他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诗中说小泽征尔的“耳朵”在“侦察”,显然包括了耳朵在“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辨析、思考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这里的“听”,不纯粹是一种对声音的本能感知,而是一种思维活动。
我们经常所说的语文学习中要重视听力的培养,正是培养同学们用耳朵去“侦察”的能力。再说具体些,我们所说的“听力”,决不仅仅指生理听觉(虽然听力离不开听觉),而是指通过听觉运用思维能力对语言信息进行吸收和处理的能力。这一语文能力至少应包括:
——敏锐地明辨语言(字词)正误。要能在一段话中辨清同音字、同音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要能敏锐地听出说话人说错的字词,真正具备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高度的言语素养”:“一个说错的词,不仅老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和谐,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我曾经给学生读冰心晚年的一篇短文,文章大意说她年事已高,一般不参加什么社会活动,只是在家里写写约稿,时不时有稿费单给她寄来——写到这里,冰心幽默地说她现在是“坐以待bì”。读到这里,我马上叫学生们把这四个字写出来,结果大多数同学都能正确地写出“坐以待币”,而少数同学写的是“坐以待毙”——这部分同学虽然听清了“bì”这个音节,但显然没有听懂冰心的幽默。还有一个例子,我班一位同学在看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时,听到主持人非常认真地评论美国的“9·11事件”说:“……这事非同小可。”这位同学马上敏锐地感觉到“非同小可”一词在这里小词大用,不太妥当,他当即打电话给电视台指出个错误。后来电视台领导专门给他回信表示接受批评。这个同学的听力显然就比较强。
——对所听语言材料进行瞬间的筛选处理。比起由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口头语言往往比较随意,不太严谨,用耳朵进行筛选,便是很重要的听力。这其中当然体现了听者的敏捷的思维能力。这种处理能力包括正确地归纳语言要点,比如领悟中心、理清层次、抓住重点、理解一段话中语句之间、句群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把握整体内容;还包括准确地捕捉关键性词句,敏捷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自觉去掉自己不需要的内容或一些重复的、多余的甚至错误的语言,能熟练地边听边记。尤其是同学们的课堂笔记,最能体现出这种筛选处理能力。老师为了把课讲得通俗生动,往往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寓严肃的知识于轻松的讲解之中,同学们能不能透过老师汹涌澎湃的口头语言,提取其中最关键的要点,这取决于是否具备良好的听力。有的同学什么都记,一堂课下来,身心皆累,而面对满满的几大篇笔记,竟不知老师所讲的精要之处;而有的同学则不然,同样一堂课下来,身心愉悦,笔记不多,但均是老师所讲的重点。后者当然更具有一双“侦察”的耳朵!
——能听出比较含蓄的语义。要学会听出说话人的弦外之音和幽默之处,要通过说话人的表情、语气、音调等听出他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意思(如反语等等)。这点特别重要。你去别人家里,快到吃饭时间了,主人说:“就在我这儿吃饭吧?”主人也可能真诚地想留你吃饭,但也可能这是以“挽留”的方式下逐客令。如果是后者,你还傻乎乎地回答说:“恭敬不如从命,那我就不客气了!”这不是让人家哭笑不得吗?我的一位学生家长希望我给他的孩子做有偿家教,我不太愿意但又不好强硬拒绝,于是我在电话里对这位家长说:“我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只是我怕我的工作太忙耽误了给你的孩子做家教。这样吧,你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尽管随时来问好了!”女儿在旁边听了我打电话,对我说:“爸爸,你是在委婉地拒绝别人要你做家教的请求,是吧?”我很高兴地对女儿说:“你的听力真好!”
当然,在平时生活中,良好的听力还应该包括同学们良好的听话习惯。如态度要诚恳,注意力要集中,目光应尊重地注视说话者,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等等。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听觉是天生的,但听力却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训练。同学们如何才能拥有强健的听力呢?一般情况下,“听”与“说”总是互相伴随,这就决定了听力训练不能孤立进行,而必须与口语训练紧密结合:说中练听,听说同步,互相促进。具体的方法有——
○听后复述 听老师或同学朗读一篇范文(或自己播放磁带),在听的过程中不做笔记,听完后复述所听内容,要求意思完整,不改变原文中心。这项训练主要是培养自己专注倾听的好习惯。我以前每天上课都安排值日生作新闻报告,就是属于这类训练。
○听写练习 听老师或同学按记录速度用普通话朗读文章,在听的过程中完整准确地边听边写,字词标点都力求正确。这种练习主要偏重于训练自己根据语音对字词进行准确地辨析的能力。
○听话改错 平时生活中留心周围的人说话,努力找出说话人的错误,包括用错了的词和语病。听广播看电视,也要养成随时辨析语病的习惯。这样,同学们可以逐步形成对语言错误敏锐的感受能力。
○听后讨论 听了一则小故事、一次报告或一段新闻之后,即兴发言谈感想,要求紧扣原文,展开联想,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这项练习可同时训练听话时专注仔细以及边听边记边思的能力。
○听话辨析 听一场辩论,捕捉双方的论点、论据,并判断其正误;听老师或同学念有错误的作文,辨析其错误所在;听一段条理不清但内容又有可取之处的话,找出其中的合理成分。这些练习也能培养我们在专心聆听的同时敏捷判断、迅速分析的能力。
○耳听笔记 通过课堂笔记(注意:不是抄板书)、报告笔记、会议笔记、采访笔记等等听记的训练,训练我们准确地概括、敏捷地筛选、快速地辨析、熟练地记录的能力。
除了这些专门的听力训练,同学们更多的应该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锻炼自己的听力。我经常爱给我的学生讲的一句话是:“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意思是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将语文与生活看成一回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听力,除了接受学校老师的训练,当然还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自我培养自我锻炼:我的学生曾组成采访小组叩开市长办公室的门,就城市发展规划采访市长;他们还走向街头走进商场进行社会调查,与社会各阶层的人进行主题对话;有的同学还长期固定收听或收看某一电台电视台节目,捕捉主持人的语言错误,然后写成调查报告,定期给有关单位寄去;我的学生还经常在课余自发组织各种辩论赛,在唇枪舌剑中磨砺思想……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包含了听力的自我培养与锻炼。
人的耳朵不仅仅是满足于“听清”,更要追求“听懂”。“听清”只是听“语音”,“听懂”才是听“意义”——语音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等等。显然,只有能够并善于“听懂”的耳朵,才是一双具有“侦察”功能的耳朵。
每一位同学不妨经常问问自己:我有一双会“侦察的耳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