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1期
巧引妙用,演讲生辉
作者:高德坤
一、引用雕饰“凤头”,演讲打好“第一枪”。
1.引用点题。如《团队精神》开头这样写道: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汉书》曰:“共舆而驰,同舟共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老百姓中流传:人心齐,泰山移。时代的“先驱”承继前人,提出了时髦的话题“团队精神”。
这里开篇引用《孟子》《后汉书》等古代典籍及当今流传的俗语,凸显了“人和”“共济”“心齐”的巨大作用。演讲自然点题,简洁明快;句式短促有力,音韵铿锵;立意新颖而厚重,撩拨起听众的情思与关注。“一目传神”!
2.引亮观点。如《劝君唱唱〈半半歌〉》这样写道:
齐白石有“不似为欺世,太似见媚俗”之说,那是艺术中的“半半”;老子的所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则是生活中的“半半”。“半半”是艺术,“半半”是哲学,它是艺术中的含蓄,是哲学中的适度。
这里引用齐白石、老子的话语,对举阐释“半半”的具体内涵,最后点明讲演的观点。言简意丰,干脆利落。演讲思路开合有致,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使得听众“如坐春风”,如饮醇酿,荡涤心灵。
二 、引用撑起“猪肚”,演讲升起“彩虹”。
1.引用作论据,“折射出七色阳光”。如《点燃起信仰的明灯》这样写道:
信仰是事业的大门,没有正确的信仰,注定做不出伟大的事业。电影大师卓别林说过:“我相信,信仰是我们一切事情的先行官。”信仰的力量能唤起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情感,并鞭策人们为此目的去百折不挠的探索。我国历史上尊崇恪守信仰的人物更是多不胜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死后,人们发现他在就义前写了这样的话:“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死后,庶几无愧。”意思是说:我们读圣贤的书,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报效祖国,现在我要为国捐躯了,从今以后我没有什么可羞愧的了。明末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就义前赋诗道:“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意思是说:人哪有不死的呢?难能可贵的是死得其所,……我死后神游在天地间,也可以问心无愧了。方志敏烈士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文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而后分别引用古(文天祥、夏完淳)今(方志敏)外(卓别林)的名人言辞做论据,如山泉出谷,七环八折,多角度、多层面地论证了“信仰是事业的大门,没有正确的信仰,注定做不出伟大的事业”的论点。演讲视角独特,论据典范厚重,析理中肯透辟,情理备至。
2.引发结论,“石破天惊”叩击听众心扉。如《曲折也是一种美丽》这样写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音乐曲折委婉的传神描写;“今日一山明日一洞,八十一难在其中”,这是明代吴承恩对小说情节曲折动人的生动刻画;“好事多磨”,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事物总是曲折前进的朴素回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曲折,其实也是一种美丽,何必“错喜欢”呢?
该段引用了白居易、吴承恩、杨万里的三句古诗文及一句流行俗语,既丰富了演讲内容,开阔了听众视野,增厚了讲演的文化气息,又水到渠成、旗帜鲜明地亮出了演讲的结论。语脉畅达,刚劲有力,撼人心魄。
3.引用抒情,“春风化雨”滋润听众心田。如《人生无求品自高》这样写道:
陶渊明,远离官场的黑暗,做一名隐居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不敬之?范仲淹的“无求”“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今人不欣赏?再看古人渔樵江渚之上,“惯看秋月春风”,今人不向往?一份无求的境界,也是一份高尚的品行,同样会谱出一曲可贵的人生之歌。
文章旁征博引,豁人眼目,令人心旷神怡。陶渊明、范仲淹的诗文话语及歌词,既点明了古人的“无求”心态与高尚情怀,又展示了演讲者丰厚的文化积淀。借古人之语委婉含蓄地道出了自己及今人的心声与追求,语带双关,构思巧妙。
三、引用修饰“豹尾”,演讲撞响“警世钟”。
1.如《欣赏是一种善良》结尾这样写道: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2.让《生命之水沸腾》结尾这样写道:
一位伟人曾说过:不曾沸腾过的生命,是遗憾的生命。青春少年,要实现自己心中那些美丽的梦想,要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朝气和激情,就必须不断燃烧自己,让生命之水达到沸腾,才能产生更大的动力,去推动那注定不该平淡的人生。
这两个文段分别引用培根和一无名伟人的话语作结煞尾,澄清了河浊,升华了主旨,使得听众似听如来佛法,观音点化,受到鼓舞,振奋精神,幡然大悟。用语朴实,语重心长,勉励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方能薄发。同学们平时阅读时,除养成认真积累古诗文、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歌词、传说故事等良好习惯外,演讲引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性。即引用时应充分明了所引言辞,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引用内容,切忌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更不许瞎编乱造。2.针对性。即引用时应根据演讲内容,区别轻重主次,引那些最典型、最关键且最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文句,为文壮势。3.整合性。即引用与分析相结合。本着“观点统率材料,材料为观点服务”的原则,提高演讲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