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掌握新“课标” 学好语文课
作者:高石曾
主持人:雨 田
同学们,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是不是首先得明确自己的目标呢?相信你们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同样,语文课的学习也是有一定的目标的,我们必须用这个目标来衡量、来要求自己的学习。否则,漫无目的地学,那可能就会事倍功半啊!今天,我就把教育部去年刚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关于初中阶段(7-9年级)的内容给大家讲解一下,也就是让大家了解一下现阶段我们语文课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大家学习起来也会心中有数。
总的来说学好语文课的标准,一是要做到“自能读书”和“自能作文”;二是具有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也就是依靠语文课培养的能力,能够自学数理化的教科书。
下面分项说明初中阶段(即7-9年级)学习语文的要求,供同学们对照检查自己的学习。
(一)识字与写字
能熟练地使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独立识字并解词,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初中毕业时要识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养成朗读和默读的习惯。教材中的散文、诗歌适合于朗读,朗读时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而小说、戏剧、说明文、议论文适合于默读,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外书籍,可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阅读,以此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视野。
学习课文,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再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总之这个阅读过程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过程。
在阅读中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要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要了解象征、想象、联想、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这些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三)写作
写作要感情真挚,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写记叙文,要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要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要有理有据。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个人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
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同学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口语交际
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进行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这是一项新的内容,它有利于同学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研究选题;关心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并展示学习成果。
同学掌握了新“课标”,明确了学习要素,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课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总括起来四句话:阅读要重视过程,写作靠日常积累,口语交际要实践,书写汉字靠勤练。下面重点讲解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一)重视阅读过程,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一般要经过初读、学读、研读和复读四个阶段。
初读课文,主要任务是掌握字词,感知内容。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同学先默读(或朗读)一遍,标出每段的序号,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熟悉的词语;再认真看一遍注释,特别要记住那些有注音的字、含字义讲解的词语和既有本义又有语境义的词语。最后,朗读、默读课文各一遍:朗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力求带有感情;默读时要画出每段中心句和内容要点。
学读课文,主要任务是学习读法,理解内容。不同文体的文章,要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写景抒情散文,如朱自清的《春》,要抓住所描绘的景物及其特点来读;叙事散文,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抓住作者在儿时生活的两处所选取的材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的中心。而小说《最后一课》则要从故事情节入手,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理解其性格特点和爱国情感。
研读课文,主要任务是比较异同,总结规律。每学完一个单元之后,把相同文体的几篇课文进行比较,如几篇说明文,可从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来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又如几篇议论文,可比较它们论点提出的位置,论据的类型和论证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异同。最后,总结阅读这种文体的方法。
复读课文,主要任务是背诵语段,训练语言。为了积累语言,一定要反复地熟读课文,背诵课本中规定背诵的篇或语段,并熟记课文里优美、精辟的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如辨字组词、辨词造句、连词写文、变换句式、调整语序等等,不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遵循写作规律,培养写作能力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同学要努力做到“三从”: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从阅读材料中学习写作方法;从训练语言中锻炼表达能力。在写作过程中,首先是搜集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要靠平日记录下自己经历过或接触到的人和事,日积月累,逐渐丰富写作素材。其次是构思立意,列纲起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同学要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值得借鉴的文章作为范文,以便作文时学习写法。最后是修改加工,润色文字,锤练语言,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此外,要在作文课上当堂完成,保证写作速度,每45分钟能写出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还要保证写作数量,每学年完成不少于14篇作文,其他练笔不少于10000字。这样有了数量,才能提高质量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