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浙江省宁波市2004年中考作文
作者:吴卫新
细读下面的文字,然后作文:
涓涓细流汇聚成汪洋大海,
点滴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
——“小”可以变“大”。
千里之堤溃于小小蚁穴,
万贯家财毁于一时疏忽,
——“小”可以毁掉“大”。
亲爱的同学,你关注过周围的小事吗?你思考过“小”和“大”的关系吗?你感受过经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吗?你见到过或者听说过因小小的失误而酿成大祸的事情吗?
请以“小”或“小和大”为话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事情,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抒发感情。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要求:(1)有真情实感;(2)书写规范工整;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 题 解 析
小与大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两个概念。“滴水穿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涓涓细流,汇聚大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名言俗语如雷贯耳,它们无不是揭示了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所以审题这一关肯定没有什么困难。就是生活阅历并不能算是丰富的初三学生来说,也不难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印证,何况我们还可以从人类的历史长河及其宇宙万象中信手撷到题材去演绎与诠释。
写这样的文章,我想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立意选材取胜
其实对于这样两个话题,立意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失误。题材也是俯首皆是:你可以搜寻远古,也可以书写现实;你可以写山川的变迁,也可以写生活万象;可以大到“哥伦比亚”号飞机失事,也可以小到考试中的一个符号疏忽;可以写财富,也可以写知识;可以写农民,也可以写商人。穿越时空的限制,思路打开了,便可以网罗到自己比较得心应手的材料。当然,“文章合为时而作”,如果你在选材上能与时俱进,号准时代脉搏,披沙拣金,引进时代活水,让“时尚潮流,大事热点”,引入作文心田,那是最好不过了。
二、以精美语言取胜
语言的表达,在近几年阅卷中越来越重视,从等级分的制定中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语言要力求具体、生动、富有表现力。恰当地运用一些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会让人赏心悦目。如果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在短短的文章中体现出来,是最好不过了:或幽默诙谐,或庄重老练;或散整结合,或铺排而下;或充满哲理,或富有诗意。另外,作为考场作文,尤其要讲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尽可能想办法在语言上做些文章,让它们一开始就有很强视角冲击力和给人以“绕梁”之韵味。
三、以亮丽包装取胜
考场作文写也好,改也好,时间都是有限的,这时候适当的包装也许就显得有些必要了。话题作文在文体上都不做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合适的文体,尽显灵动。只要你能扣住话题,从寓言到童话;从解说词到辩论稿;从实验报告到说明书;从日记到书信;从剧本到小说,都可以去尝试。
包装不单单是指文体上,还指结构形式上,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固有模式,不要总是“老三段”往那儿一搁,难免让人会产生视角疲劳。所以运用题记、尾声、镜头组合、小标题穿插、反复段落也许都是不错的选择。
考 场 作 文
【满分卷】
忘忧草
宁波一考生
每天我都是这样穿梭在这里:三点一线的奔波,日久天长的困惑,情绪波动的无奈。我期盼有一株忘忧草,化解我心头的忧愁。
曾几何时,我靠着心爱的画笔,去公园探望一只早已相识的蝴蝶,欣赏它用自己绚丽的色彩点缀树林;又曾几何时,我携着心爱的相机去河边等待一片已经熟悉的白云,观赏它用自己纯洁的身姿装饰天空。而如今,一切都这样成了回忆。
“将来享受的日子长着呢。”我一直用妈妈的这句口头禅告诫自己。我反复地掂量着未来和现在的分量:孰大、孰小;孰轻、孰重;好日子、苦日子——
于是,我舍弃了爱好与兴趣,不辞辛劳地耕作着、重复着每一天,企图以放弃小事来造就所谓的大事,合其圆满,成其伟大。
几乎每一个人都告诉我大事的含义,出奇地相似的答案让蒙眬中的我更加迷茫。也许是从小被教育以少数服从多数的理论让我很小,我周围的一切很大。我甘愿低头,甘愿沉默。我独自承受着为追求目标而饱受的痛苦。没有怨言地,我接受了;没有反抗地,我忍受了。既然现实就是这样悲哀,我又有什么可遗憾呢?
秋风捋下一网树叶的优美,我无权旁观;春光照耀一池清水的旖旎,我无权欣赏。两条红线相交处的减少是我唯一的目标,红笔留下数字的增大是我唯一的追求。面对大事的痛苦,小事的欢乐,我只能选择前者。
我期望着能看见花开花谢、日出日落的全过程,我等待着能在纸上不留守,在手中不搁笔的幸福。
忘了痛苦,忘了悲哀吧,忘忧草,忘了就好——此文献给应试教育。
【满分揭秘】这篇文章选择了一个很沉重也很有分量的话题:那就是应试教育及其沉重的心态。把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老师和孩子们所理解的“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令人深思地诠释其间:为了“合其圆满”“成其伟大”“造就大事”就必须“放弃小事”。作者针砭时弊,但并没有失去理智地肆意抨击。文章的语言很优美。用了许多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工整,选词考究。最后两段很富有诗意,淡淡的、无奈的,很让人同情和思考。
【二类卷】
王熙凤遇上了辛吉斯
宁波一考生
王熙凤是谁?《红楼梦》里八面威风的铁腕人物——在两个大国公府里掌握着财政大权的琏二奶奶——可惜终究“失人心”,只剩下跪诉流泪的份儿!
辛吉斯是谁?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网坛的最耀眼的明星——17岁起四年蝉联世界第一的网坛天才少女——可惜终究在23岁的花样年华无奈选择退役。
她们确实是太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古代小说中的少妇,一个是21世纪活生生的新新人类。
今天,王熙凤遇上了辛吉斯……
王熙凤:“我从‘金陵王’的小姐到荣国府的大当家,财是一点点地敛,权是一点点地抓。从荣国府的财政大管家到掌握宁国府的管理大权,我抓住了一切机会,用尽了我所有的才智,终于使贾家财源滚滚,我也一步登天,好不威风!”
辛吉斯:“1994年,当我转入了职业赛场的时候,排名还在300名之外,三年后,我成了最年轻的世界第一,靠的是什么?积分一点点的得,人气一点点的聚。我辗转世界各地参加比赛,终于从一个小选手成为大明星,好不得意!”
从小权到大权,从小人物到大人物,从小成绩到大成就,两人的辉煌向我们展示了“小”是如何变“大”的。
但偌大的家产终究还不是被挥霍一空了吗?年轻的世界第一还不是无奈隐退!这其中的缘由,从两位风光一时的大人物的独白中便可略知一二。
王熙凤:“我只因心计太过,泼辣有余;只因我的挥霍浪费骄淫无度;只因自己的锋芒毕露,终无怜爱;大权一天天地旁落、大钱也一天天一点点地减少……”
辛吉斯:“我只因不堪伤病的折磨;只因威廉姐妹的力量恐惧;只因1999年法网对黑人选手的出言不逊,我的人气就这样一点一点被损了,我的成绩也一步一步地成为昨日黄花……”
王熙凤遇到辛吉斯,她们或许从对方的经历中看清了自己的成与败。也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涓涓细流能汇聚成汪洋大海,千里之堤也能溃于小小蚁穴!
【帮你提升】这是一篇很有想象力、很有哲理性,语言精美、结构精巧的二类文。
题目本身就很有悬念,给人以很强的视角冲击和心理期待。文章构思精巧,浑然一体。显示出了小作者比较强的思辨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但是阅卷老师只给这篇文章打了47分,有两个问题:一是文章的厚质感并不强,无非是通过二者由盛到衰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和小的辩证关系。没有太多的新意,特别是辛吉斯的语言描写好像刻意去编写的成分太重。二是过分注重语言的 “陈布”:对称是一种美,但是过分地追求对称也许就会落入到另一个境界——造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