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第四编 话题作文(四)
作者:严敬群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5月25日第十六版,有删节。)
从总的方面来写这里的环境,突出了一个“绿”字。
这里的人们能充分利用资源,如木材的利用率、废品的回收利用率高。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21世纪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外桃源”美景图,这应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
【整体评析】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背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间美景图。启发我们:如果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予我们无限的馈赠。
(评荐老师 严敬群)
水祭
佚 名
水啊,水,你孕育了万物生灵,可你被生灵摧残,你的渐枯是谁的悲哀?你的怒吼又是谁的灾难?
——题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
又是一年清明。大禹啊,你“三过家门而不入”,还不是为了治理水患?翻开几千年人类的文明史,水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演绎出多少喜怒悲欢……李冰修筑都江堰,工匠修筑郑国渠,湘江水养育了美丽的西施,西湖水令苏轼诗兴大发,清明雨让杜牧留下千古美名,蒋介石炸花园口让多少百姓饱受水患……可爱而又可恨的水啊,你又在哪里?北方下起了沙尘雨,南方下起了酸雨;而中原地带人们挤出了泪水,血与泪化成了人工雨,点点滴滴,涌向大地……
路上行人欲断魂
毒辣辣的太阳。灰蒙蒙的天穹。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滴水。小河干枯,井水枯竭。路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垃圾遍地的大路上。
“各位乡亲,谁喝真正的水?这是我从目前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湖里引来的水,一杯1000元,先买先喝,不买不喝。”路口竟开起了拍卖会。
“给我十杯水。”一大款递来万元支票。
“来一桶!”
“给你手机。来一杯解解渴!”
有什么办法呢?即使有水,也喝不上水了。
借问酒家何处有
人们无力地往前走着。茅台呢?孔府宴呢?没有水还有酒吗?
酒?粮食酒精!工业酒精!
酒?无水兑!无人操兑!
酗酒的刘伶呢?狂饮的李白呢?对月当歌的东坡大师呢?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一个古老的村庄,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在牧童的带领下。来到一处杏花林,这里山青水绿,绿树成阴。鸟儿在自由飞翔,马儿在草坪上悠闲自在地吃草。田野里收割机在来回奔波。
他们在吃饱喝足之后,杏花村的村长意味深长地说:“这水是什么?是你们倾倒的污水。看,那就是污水处理站!如果再不珍惜的话,最后一滴水将是你们的泪水!”
“最后一滴水将是你们的泪水!”谁说的?怎么那样熟悉?莫斯科人不相信眼泪,但我们坚信中国人将相信眼泪!
附记:当我们进入考场时,一杯矿泉水一元钱,给考生送矿泉水时,一元五角一杯。
用历史人物串连起水的喜怒悲欢。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水的弥足珍贵,给人们以警示。
“没有水还有酒吗?”这是人类对资源浪费和破坏导致的恶果。
看似美丽的“杏花村”,其实暗藏危机,“最后一滴水将是你们的泪水!”村长的话发人深思。
目光拉回到眼前,颇有讽刺意味。
【整体评析】小作者开篇便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珍爱”自然和“践踏”自然这两种不同的行为进行比较,引出话题,强调了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接着用几个广告串联起生活中环境遭破坏的画面,真实而触目惊心,在给人敲响警钟的同时,又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索。特别是文章的结尾,用反问的句式提出问题,给人以强烈的心理震撼,艺术效果不言而喻。本文语言流畅,段落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说理深刻。小作者用杜牧的绝句《清明》诗为框架和行文线索,勾勒出四个鲜明的画面,四个画面各有侧重,题记、小标题、后记,且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语言生动而有特色,四个小标题犹如四颗小珍珠。主题深刻,引发人们对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严肃思考。选材新颖独到,各有侧重,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评荐老师 严敬群)
题 例 演 练 场
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是多么慷慨!她赐予了我们明净的天空、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河流,还有青山、绿水、红花……赐予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万物生灵和美好家园。然而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恩赐却如此漠视!无知和贪婪,肆意的掠夺和践踏,昔日美丽的家园不复存在了。人类在满足了自己贪欲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日益恶化的环境,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我们怀恋,我们抒写,我们赞美大自然的每一份美丽。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去倾听她的呼声,去抚平她的创伤,只为重新拥有她昔日美丽的容颜和我们可爱的家园。
请联系实际,以“自然”或“环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2)不得抄袭。(3)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先叙述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式,然后呼吁社会加以关注;
(2)以夹叙夹议的方法,分析环境恶化的原因和后果;
(3)编写一则寓言,形象地展示环境恶化造成的危害;
(4)就森林、水源、耕地、空气中的某一项的保护,写一份调查报告,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措施。
【范文示例】
环境与人
佚 名
我们共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的历史有几千年,但真正使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发生重大变革的却只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汽车的发明,飞机的发明,近代工业的产生……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利弊,人类在享受这些变革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个由这些变革所带来的问题。废水、废气、废物、大气污染、江河污染、水面上漂浮着工厂排出的残渣……
有一个广告给我印象很深,广告的名字叫“环境与人”。一只手将各种生活废物倒入水池里,水管在膨胀;龙头扭曲、变形;手使劲拧龙头,但是没有水流出;手猛烈地砸龙头,水管里流出了黑水;最后,龙头里吐出的是一个腐烂的鱼头。
种子要想发芽,就要有适合它的环境,干净的水、肥沃的土壤就是它的环境。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同样要有适应它的环境,没有污染的水、没有污染的空气就是它的环境。种子不可能在污浊的水、贫瘠的土壤中发芽;人类也同样不可能在被污染的水、被污染的空气中生存和发展。
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这是一句广告词。人类将地球作为垃圾桶,那么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坟墓。这也是一句广告词。这些话不是杞人忧天,不是耸人听闻,我们在每一次向大自然索取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给子孙留下了什么?
我们给子孙留下了高楼大厦,却没有留下街边的绿地;我们给子孙留下了万吨巨轮,却没有留下干净的饮水;我们给子孙留下了冒烟的工厂,却没有留下清新的空气;我们给子孙留下了钢筋混凝土,却没有留下不被污染的鲜花和野草。
——难道我们真要像漫画里那样,留给子孙一个防毒面具?
【简评】小作者开篇便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珍爱”自然和“践踏”自然这两种不同的行为进行比较,引出话题,强调了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接着用几个广告串联起生活中环境遭破坏的画面,真实而触目惊心,在给人敲响警钟的同时,又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索。特别是文章的结尾,用反问的句式提出问题,给人以强烈的心理震撼,艺术效果不言而喻。本文语言流畅,段落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说理深刻。
(评荐老师 严敬群)
素材加油站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饮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
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2004年12月26日7点左右,印尼北部苏门答腊岛亚齐省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海洋深处迸发的能量,相当于3000颗核弹的威力。104年来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海水的时速高达700到800公里,浪头高达10米,首先袭击泰国南部,然后一路奔袭1600公里,席卷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灾难波及到东非沿岸的索马里。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死亡人数已超过30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