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展现魅力上海的作家:程乃珊
作者:魏孝磊
上海弄堂藏龙卧虎,是海派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特别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可谓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是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繁荣的密码库。
上海弄堂尽管大多看似拥挤密集,视觉凌乱残旧,却因为是经年生长出来而不是规划出来天生天养,自有一股蓬勃活力,可谓是上海一笔文化资产。相对今日如手术室样卫生干净的新社区,是由大集团事先规划和由街区经济测算出来的,则属一笔经济资产。
经济资产在全球化运作的今天,是转瞬即逝的流动产,唯有文化资产,才是一个城市安身立命的不动产,难怪老外来上海,有能力的都想住老区老弄堂的老房子。
好在今日城市规划者已深明,城市现代化需大量木材,但不能连樱桃园也砍光!
【超级链接】
程乃珊谈上海魅力
上海最大的魅力在于她是一个有女性妩媚的城市,因此连上海男人都带几分儒雅。北方穷凶极恶的恶霸军阀来到上海,就演变成明里不杀人放火、暗里却阴损恶做的白相人。因为半殖民地的租界时代,或多或少总还有点西方洋人的游戏规则,在这样的环境下,上海女人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无论大场面小角落,街头弄内,还是歌台舞榭,直至白领职业场所,上海各层次的女人在其间生活着,成全了不少旷世的都会传奇:传奇女子董竹君的沉浮,金嗓子周璇,轰动上海的千金小姐和黄包车夫的主仆之恋……
一个不会制造传奇的城市,再大也只算是大城市,不能称为都会。这就是上海的魅力,我以生为上海人而自感幸福和自傲。
上海另一最大魅力,在其人。上海人有着底蕴很深的本土意识,但绝不迂腐,这样的以传统文化为本,海绵样吸收新元素,是保证上海人机灵、见多识广、应变能力强的最大原因。比如上海的烟纸店。一度,上海的烟纸店散布在深街小巷。烟纸店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地方,烟纸店的老板可以记得成条街买他香烟、自来火、草纸的客人。上海人在深夜时分归家途中,第一眼看见的不是自家亲人留着的灯光,而是烟纸店亮着的那盏微弱温馨的光圈。后来,一阵“文革”飓风刮来,上海的烟纸店一夜之间消失了。
近年,政府鼓励个人创业,不觉间,那一度布满上海弄口巷尾的烟纸店,又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只是瓶装的可乐换成易拉罐,老刀牌换成三五牌和健牌。那份街坊间的亲热问候和关怀,依然如旧;任你家乐福、麦德龙、联华、华联气势宏大,反正你有你的威风,我有我的实惠。夫妻俩守住那一间小小门面,安详地趴在三尺柜台上与邻人嗑瓜子吹牛皮,做自己小老板,与人无争——这就是上海人的魅力。
上海人有种与生俱来的“优皮”意识,即使在“36元万岁”的年代,上海人穿的是身蓝布中山装,也掖得笔挺整齐,以前巴掌大一块亭子间,上海人就有本事塞进全套捷克式家具加吸顶壁灯还有落地灯……在任何物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上海人仍可以将生活安排得尽量的精致。同样的,当今日上海人的生活质量开始拉开时,上海市民仍秉承着老一代随遇而安的传统——你去吃新锦江、凯悦自助餐的豪宴,我屋里搭一张骨牌凳,花生米小绍兴鸡老酒咪咪一样乐胃;你乘你的“宝马”四只轮盘,我骑着辆叶子板响的“老坦克”一样悠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