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人淡如菊——香港女作家亦舒
作者:树 文
亦舒,女,姓倪,亦舒为其名,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香港科幻作家倪匡之妹。浙江宁波人,1941年生于上海,5岁时移居香港,先后就读于苏浙小学、嘉道理官立小学、何东女子职业学校,14岁在《西点》杂志上发表其第一部小说《暑假过去了》,15岁时,即为《中国学生周报》等报刊撰稿,曾被报刊编辑追到学校来要稿,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工作。亦舒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两兄妹成了香港文坛上的两朵奇花。有人称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作“流行”言情小说。1973年亦舒赴英国曼彻斯特修读酒店食物管理文凭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佳艺电视台编剧,并从事文学创作。
亦舒性格豪爽,“有着追求理想的翅膀”,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她的写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泼辣,而又快又多,二十多年来共出版小说四十多种,散文集二十多种,其主要作品有《玫瑰的故事》《喜宝》《我的前半生》《人淡如菊》等。现为专业作家,并已移居加拿大。
【作品选读】
抄袭猫
特别喜欢把老匡书中人物勾了来用。
抄袭真过瘾,人家靠天分、努力、机会,辛辛苦苦耕耘数十年的丰硕成果,被我等无耻之徒不费吹灰之力一把摘来,一口噬下,哗,果子甜美汁液芳芬,统统归为己有。
他为顾及身份,也不敢噜唆,抄袭猫更加肆无忌惮,爱盗用谁就是谁。
卫斯理因为生活正常,被抄的价值不是太大,发挥的余地不多。
原振侠这个角色呱呱叫,英俊、机灵、独身,又特别喜欢失恋,不知如何构思得来,故此把原医生借了一次又一次,
爱不释手,不亦乐乎。
老匡实在忍不住,问了:“你小说中那个私家侦探小郭,是不是卫斯理的小郭?”
冷冷地厚频无耻地回答:“是,他不幸走错了故事,跑到拙作来了。”
文人无行?
还算好的呢,至少敢在数十万读者跟前承认是兄弟的抄袭猫。
外人抄了,还忙不迭去注册占为己有,口口声声说乃系他早廿年的构思,原著差些没调转来成为贼骨头。
吃 力
同甲君是十余年朋友,直至有一日,他问:“你会不会认真地写些严肃的小说?”听了偷偷打一个呵欠,然后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渐渐疏远。
再做朋友,太吃力了。
又一次,谈到本行的难处,同文忽然说:“你同她一样是写小说的人,你们去讨论好了。”如此见外,不得不知难而退。
多心?也许是。
又曾听见这样的形容:“她像那种下了班还要买菜回家煮的女人。”不敢不敢,惭愧惭愧,根本是嘛。
做朋友要做得轻松自在,齐大非偶,高攀不上,无谓勉强。
你不要嫌我平凡,我也不怪你普通,努力发掘对方的优点,方是朋友之道。
真的配不起人家,还是分开的好,勉强无幸福,何必呢,我那么粗鲁,你那么虚伪,我那么尖酸,你那么刻薄,怎么样都来不拢。
千里搭长棚,无不散之筵席,顺其自然,应聚时聚,应散时散,随意,随缘,随心。
不要太吃力。
短 片
友人希望把课文拍成30分钟短片,并且问我,选择哪几篇。
拍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吧,不过,镜头可否自板儿的目光看出去呢,可能制作成本太过庞大,划不来。
那么,拍鲁迅的枣树吧,黑白,选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拍摄,可能道具组要鬼叫:什么地方去弄两株并排成长的枣树?
冰心的纸船应该至易拍,可是写得那么坏,13岁的我已在课室公开表示过这一点,招致国文老师异常不满,从此成为污点学生。
那么,拍徐志摩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吧,出外景,到康桥去,读者不会失望。
反正古装布景服装头套统统现成,拍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好了,如此情节,光是想象画面,已经叫人落泪。
课本上所没有的张爱玲,可能最值得拍摄为短片吧,不,不是小说,而是散文“流言”,每一篇都可以上海老式公寓作内景,用两个女角,娓娓将内容道出,配弄堂里各式杂声……
与人为友
有些人生气时,会发誓不再与人类做朋友,情愿接近狗与猫、花与草、山与水。
不知道会不会太偏激。
人与人相处,自古是一项艺术,人之中当然有坏人、有奸人、有恶人!也有种特别爱占小便宜的人,又有爱把喜乐建筑在他人不快上的人。
但好人还是不少,不必因噎废食。
太平盛世,自由社会,一个人把另外一个人害得家散人亡的机会相当之低,小事何用耿耿于怀。
禽兽不如,狼心狗肺之类的控诉亦不宜在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
猫狗固然可爱温驯,且又听从主人命令,但交朋友,还是人类好。
不是没有办法应付的,兵来将挡、尔虞我诈、虚与委蛇、统统都是一良方。
真正吃不消,还可以走为上着,断绝来往。
毋须心灰意冷,与全人类断绝邦交!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对他人要求也不宜太高,世人没有完人,谁也不该要求谁忠、孝、义齐备。
一样一句
说话真有好听难听之别。
最普通的例子是,英国人从来不说“你听不听得见”,而讲“我语气是否清晰”,客气与不客气差了十万八千里。
同样一句话,负面说法是“他妒忌我”,正面讲法是“我可能有叫他不顺眼之处”。
“他取价那么贵,交的又是行货”不如改为“我们用不起他的稿子”,反正不要,何苦再得罪人家。
“我不知道你说什么”是怪对方表达能力差,“我没听懂”是自己笨,或许真是我们资质欠佳呢,无所谓啦。
“我嫉恶如仇,不吐不快”,会不会是“我心胸浅窄,凡事牢骚特多”?
“众人均针对我,故意刁难”,可能是“我得罪四方君子,犯了众怒”?
切莫走入我是人非的窄巷,芝麻绿豆,完全是人家的错,面子里子、统统是人家的不是。
与生计、收入,无关之琐事,谁是谁非,无关重要,我是青面獠牙的歹角?无所谓,稿照写,书照出,还有,觉照睡。
节 约
自幼努力节约用纸,一角钱一本明星拍纸簿的岁月,已经正反两面先用铅笔书写一次,用毕再在铅笔痕上以钢笔打草稿,写得似大花脸才舍得丢弃。
电影或小说中写作人盛行的习惯是一字不对,马上团皱一整张白纸丢弃,一地都是被浪费了的纸张,真该罚他转行,拿块橡皮擦掉重写不就行了。
大量书写笔记时常往计算机系门口等他们扔出来的废纸,一叠叠,山那样高,背后全部空白,最后一年,完全不费分文买原稿纸。
这不是个人能否负担买纸张的问题,而是个人是否应该尽情浪费地球资源的问题。
上班时,上司说,稿件不要打在用过的纸上,正反两面的文字容易引起混淆,至今尚不以为然:用红笔把后面画掉好了。
用过两次的纸尚可用来包饼干屑、果皮、垫杯底。
衷心认为无论节省什么都是好习惯,却从来未试过提倡节省,人家有人家的一套,社会因此得以繁荣。
奇 书
有一本奇书,长辈们统统叫好,它是《蜀山剑侠传》。
试阅过多次,不知恁地,却一直看不下去,丝毫不觉精妙,不禁自疑资质愚鲁,不能领会个中好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