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例谈作品中的“悬念”设置

作者:操乐发 李四溢




  所谓悬念,就是把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马上解答,而是故意在读者心中留下个疑团,使读者产生“非看下去不可”的心理,从而增添文章的吸引力和艺术效果。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发现,悬念的设置,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悬”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有些作品精心地挑选情节,把悬念设置在尖锐的矛盾冲突或严峻的环境之中,造成一种紧张的局面,一下子就绷紧了读者的神经,“逼”着读者读下去。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写贾雨村一到任就遇上了一件人命案子:“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矛盾的双方,一个是“金陵一霸”,一个是“小乡宦之子”,眼前的情况是:“凶手主仆已皆逃走,无有踪迹,只剩下几个局外的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做主。”面对这个不寻常的人命案子,贾雨村将如何审理?凶犯能否绳之以法?这些疑问会在读者心中形成一个个悬念,自然会激发看下去的强烈愿望。
  二是“悬”在反常的事理之中。文章以反常为趣。有些作品将悬念设置于某些反常的事理之中,即:将那些违反常规事理的表面现象,摆在前头,悬在明处,而将其符合逻辑的本质隐于其后。这种艺术化的处理,能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心。如,《最后一课》开始写小弗朗士迟到后走进教室看到许多反常现象:平时喧闹的教室今天特别安静,老师穿上了只有特殊日子才穿的“绿色礼服”,教室后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正是这种反常现象,蓄成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读者的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去了解将要发生怎样惊心动魄的事件。再如,《竞选州长》开头写“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就是声望比两位对手高,这是竞选成功的一条极有利的因素,按常理,“我”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可就在此时,“有一股不愉快的浑浊潜流‘搅浑’我那快乐心情的深处……我心里越来越烦乱。”“我”反常的心理出现,暗示着这次竞选将有一场激烈的斗争旋涡和不可预测的最终结局。读者也会以极大的好奇心去关注和思考着“事态”的发展。
  三是“悬”在故作玄虚的言行之中。用这种形式设置的悬念结构,作者往往是故意藏头露尾且又不急于解悬,而是一环又一环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味,直到文中才逐步显示写作“意图”,给读者恍然大悟之感。如《枣核》,作者由美国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篇就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后如获至宝,“我”问起它的用途,朋友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弄得“我”不知到底是咋回事,直到踏访后花园与朋友的一番谈话,才表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围绕“悬念”,文章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巧妙地牵引着读者的阅读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