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2006年中考语言运用试题类型例说
作者:于晓明
这种题型导向性强,体现了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生活,体验情感,参与实践,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题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修改病句
例如:潍坊市“积累与运用”第4题。
①当我们骑马越过崇山峻岭驶向阿根廷一侧的时候,在参天大树形成的绿色拱顶下碰上了一个障碍。②那是一棵大树的根。③它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比我们的坐骑还高。④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动用了斧子,才得以通过。
(1)句子成分残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序不当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①句改法:把“当我们”改为“我们在”,或者在“在参天”或者在“碰上了”前面加上“我们”。
语序不当的一句:把“比我们的坐骑还高”放在“阻断我们的去路”前面。
【考点提示】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病句类型中的“成分残缺”与“语序不当”两项。第①句“当”的存在使本句缺少主语,因此要去掉。第③句的两个分句不合逻辑顺序,因此要调换位置。
【应试策略】
这种题型在今年的中考题中出现的比较多。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病句的几种形式: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表意不明、句式杂糅、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些题目不仅考查语病,同时也利用语段对用错的字、词、标点进行考查。
二、设置情景说话
例如:哈尔滨市“积累与运用”第7题。
几个中学生在放学后的路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他们好奇地围上去,其中一个同学说:“我来把它的毛拔光,看看它还能不能活。”
你要阻止他的形为,可以这样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略
【考点提示】
本题不但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说理能力,而且答题的过程中又是对学生很好的一次爱护动物、同情弱小的情感教育。
【应试策略】
这种题型除了要切合所给的情境外,观点要鲜明,措词要委婉含蓄,表达上要有感染力、说服力。做好这种题目,平时一定要多设置一些不同的情境进行训练,培养语感。
三、仿写句子
例如:莱芜市“积累与运用”第5题。
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之后才出现;
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出现;
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例如:经过与挫折抗争之后才出现。
【考点提示】
本题考查的是修辞与句式的运用。
【应试策略】
仿写题要注意两方面,形似和意通。形似即结构、修辞手法、句式相同;意通即意思要通顺流畅。在平时的阅读和练习中,要注意大量积累词语,恰当组合,寻找各种各样的句型,进行仿造,即学会用别人的瓶,装自己的酒。
四、诗歌鉴赏
例如:扬州市试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要,长期被弃用。
2.(1)“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2)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考点提示】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感悟能力。
【应试策略】
这种题型近年来考题较多,除了以上这种形式,也有通过选择题考查的,以及通过比较阅读方法与文言文、散文一起欣赏的。做好这类试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复习备考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理解记忆,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掌握鉴赏诗词的一些表达技巧,如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照应、抑扬),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设问、反问)。
五、观点表述题
例如:连云港市“积累与运用”第6题。
在讨论“中学生是否需要课外阅读”这一话题时,有的老师认为“需要”,有的家长认为“不需要”,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如何看待的?根据你的议论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来说服他们。
【参考答案】
示例一:中学生需要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能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知识;可以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各科学习。
示例二:中学生不需要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鱼龙混杂,坏书会毒害我们的思想,中学生学习时间紧,所学科目多,不应把时间浪费在课外阅读上,痴迷于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业。
【考点提示】
本题考查了学生能否提出有创见的观点或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试策略】
今年这种考题出现的很多。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学生要结合平时的学习和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六、综合表述题
例如:彬州市“积累与运用”第10题。
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某校进行了一次学生对老师的不记名民意测验,在“测验表”的附栏里,校长见到了以下一些留言。
A.老师,您上课很生动,我很爱听。如果上课时您能关掉手机就更好了。
B.你上课不要太严肃,严肃并不等于认真。
C.老师,请你上课提问也要关照一下我们坐在墙角边的同学。
D.王八蛋,总是跟我过不去,我希望你下岗。
(1)如果你是校长,你从这些留言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2)请你在“测验表”的附栏中给你的语文老师留一言。
【参考答案】
第一小题可以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回答,只要答对一条即可。如:
(1)发现该校老师上课的不同风格。
(2)发现学生喜欢哪些老师上课,或者说哪些上课风格受学生欢迎。
(3)发现个别老师的教态、教学风格有待改变。
(4)发现该校学生素质不一,有的学生素质很高,而另有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教育。
(5)了解到全校教师教学现状。
也可以是具体到某一现象的,如:从学生留言中了解到有的老师上课不关手机,甚至有可能接电话。
第二小题只要真实、得体、简明地写出学生的心理话即可,但不得照抄原题中的话。
【考点提示】
本题是对学生“捕捉”信息及特定情境下概括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
【应试策略】
阅读活动的过程大概是:接触众多的语言信息量_____筛选提取最有意义的信息形成观点,化为能力。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考题中,考查提取信息能力的试题经常出现,平时训练中,应快速找准获取信息的检索区域,分清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从而提高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从中考语言运用命题的趋向来看,仿句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病句修改,设置情境说话,观点表述等依然会保留在中考试题中,而综合语言运用题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