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读出作者对自然的感悟
作者:李阳海
(冬 阳)
写景文和咏物文是抒情散文的两个重要门类。写景,真真切切,活灵活现,情寓其中;咏物,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意蕴其内。优美的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启迪思维,还可以使人赏心悦目,获得审美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那么怎样阅读写景散文呢?
一、领悟、推敲、感知写景散文的语言。
写景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作家在创作时,一定会用同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贴切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思想感情,读者只有透彻了解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
(一)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
形象有色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调引起不快。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者的情感。如《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参差”写长短不齐之形,“斑驳”写深浅不一之色,“黑影”有浓密厚重之感,三个词的形象色彩偏于暗、冷,因此,“黑影”单独地看就如“鬼影”般“有些阴森怕人”了。但是,由于与“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与柔和、乳白的月光调配,就构成稀疏有致、浓淡分明,色彩和谐的图画。“黑影”反衬月光的轻柔皎洁。于是“荷塘上的月色”这一由对比色调配的艺术形象成为使作者“受用”,并令他暂得片刻宁静、自由的乐景,从中隐透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二)利用情语指点、感染景语。
情语指褒义词、贬义词等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直接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情绪的词语。这些词语能够“指点”、感染景语,使中性形象沾染浓重的感情色彩。在《荷塘月色》中,由于“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一情语的指点,“月光如水”就成为乐景。同是“月光如水”,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受到“悲愤”的感染,就成为哀景。另外“移情于物”是情景交融最重要的语言手段。如拟人法,把表现人情人格的词语移用、嫁接到景物上,如“脉脉的流水”,“荷花羞涩地打着朵”,都能和景语结合成情景词语,表达浓郁的诗情画意。
二、悉心感受对写景散文作品的审美情趣。
写景散文的语言在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上常常造成一种意境,在总体形象上给人以美感,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情景交融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诗情画意。如《春》,全文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等画面,作者以诗的笔触描绘春天,赞美春天。这样,读者必须抓住语言中具有美感的因素进行开掘,在开掘中深入体味,也就是要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这种敏感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透彻的体会。比如,作者在写花色鲜艳,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那火焰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读者的脑际,给人以生活实感。当然,语感要通过阅读不断地培养。有了这语感,“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才能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再如朱自清《绿》中的一段文字“——那醉人的绿呀!……我舍不得你,怎么舍得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在朱自清笔下这个“绿”变成了有情物,有形有灵有生气,似姑娘,柔情似水。仔细体会作者情趣,不难发现,在于一个“亲”,一个“深”,一个“淡”字。
三、抓住文眼,领悟作者感情脉搏。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只言片语或语句,即文章的点睛之笔。文眼多为议论抒情或比喻象征的语句。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脉搏,也抓住了分析理解文章的关键。例如,《荷塘月色》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正是借稀疏的倩影、渺茫的歌声、淡淡的月光、薄薄的轻雾、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的清香、像牛奶洗过了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斑驳驳的树影,一方面透露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另一方面也透露了淡淡的哀愁。
还如,《雨中登泰山》一文,叙写了雨中登泰山的情趣,反映了作者敢于冒雨登山、迎难而上、不断进取的情怀。文末的“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一句是文眼,提示了这种情怀。
四、了解托物寄情表现主题的手法。
散文描写景物多不直言,而是利用象征或比喻等技巧把文中的景物、作者的情和要阐述的道理联系起来,寓情理于事物之中,达到托物言志的效果。如:鲁迅的《秋夜》,就是用两棵傲然挺立直刺青天的枣树,象征坚强不屈、强悍无畏的勇猛战士,表现了可贵的斗争精神和坚贞品格。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以挺拔、正直、庄严、质朴的白杨形象象征北方农民不屈不挠,坚持抗战的高尚品格,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朴实、勤奋向上的可贵精神。杨朔的《雪浪花》也是借景抒情的佳作。
看来无论是以景生情,还是托物咏志,都要使景与情、物与情保持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做到情景交融、意境贯通、比喻贴切、语言严谨,这样才能使文章深刻、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