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辩驳的方法与技巧

作者:王永政 唐功杰




  辩驳是在政治、外交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说话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言语的交锋,批驳错误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思想。如果运用得巧妙得体,堪称防身的盾、反击的矛。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娴熟而高超的辩驳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选择最有利的突破口。这突破口,既可以是对方的论点,又可以是对方的论据或论证过程。
  
  1. 反驳论点
  冯玉祥任陕西督军的时候,有两个外国人私自到终南山打猎,打死了两头珍贵的野牛。冯将军把他们招到西安责问:“你们到终南山行猎,曾和谁打过招呼?领到许可证没有?”两个外国人狡辩说:“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所以用不着通知任何人。”冯将军气愤地说:“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地,野牛是中国领土内的东西,怎么会是无主的呢?你们不经批准私自行猎,就是违法行为,你们还不知罪吗?”
  冯将军从驳斥对方的论点入手,抓住其要害——“无主”二字,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论敌的错误,再加上连用反问句,反驳痛快淋漓,强劲有力。
  
  2. 反驳论据
  法庭审理一个案件,原告证人一口咬定:10月18日夜里11点,自己借助月光,亲眼从二三十米的地方看到被告开枪杀人。作律师的林肯分析了证词,在辩论中指出:10月18日是下弦月,11点钟月亮早已落下,证人根本无法借助月光从那么远的地方看清被告的面容。
  林肯根据确凿的客观事实,指出证人的证言是假的,那么被告是杀人凶手的控告也就难以成立了。
  
  3. 反驳论证
  当英国记者提出“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时,周总理指出:“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英国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500万,不算太多,但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是殖民帝国。美国面积略小于中国,而人口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美国的军事基地遍于全球,驻外军人达150万。中国人口虽多,却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取决于人口多少,而取决于它的社会制度。”
  英国记者的提问实际上是一个不完全的三段论推理,其用意在于影射:人口众多的中国将向外扩张。周总理则用两个不容置辩的事实,得出了与记者相异的论点: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从而否定了对方推理中“人口过多”与“对外扩张”之间有必然联系的因果关系,使对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次,要掌握有效的反驳技巧。
  上述的反驳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实例,均属直接反驳。除此之外,人们还多采用间接的途径,寓驳于不驳之中,收到不驳之驳的特殊效果:语言犀利泼辣,富于幽默和讽刺。常见的技巧有以下几种:
  
  1. 扩大式
  古代有一国君欲将京城用油漆刷一遍,众臣的谏言均遭驳回。一智士先说君主的想法很高明,如果能将京城油漆一新,既可增城之色,又可壮我之威;接着一转说,不过,漆要阴干的好,要漆好城,不能将城暴露在阳光下,最好先盖一座大房子,把京城遮住,漆完城后再拆掉大房子。之后,君主罢了漆城之心。
  将在某一范围难以说明的谬误放在更大的范围,便会使谬误无处藏身。智士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将漆城问题扩大到建房护漆上,使君主自感主意太过荒谬而罢休。
  
  2. 比喻式
  二吏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则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也。”
  楚王让人缚犯盗窃罪的齐人经过席前,是为了羞辱晏子。面对挑衅,晏子用桔和枳分别比喻本土的齐人和在楚国的齐人,从而说明齐人在齐国不盗而到了楚国即盗,关键是楚国“使民善盗”,迫使楚王不得不承认自己“反取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