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落叶
作者:李爱文
呆呆地坐在窗前,凝望那最后一片飘飞的落叶,我的心也随着它彼此起伏。
(二)
树叶开始坠落。
优美的交响曲奏响在耳畔。爸爸柔和的音调伴着叽叽喳喳的鸟鸣与和煦的阳光交织在一起,天空中,阳光如此灿烂,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是写在脸上的笑影,快乐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树叶被一阵风向上卷起。
天使般的笑容摇曳在脑海。爸爸快乐时的微笑,悲伤时的泪花,灰心时的茫然,如清风,似小溪,牵动着我的心,牵动着我的灵魂。
树叶继续下落。
不知何时,爸爸迷失了方向,走到了死亡的边缘与病魔搏击,死亡与悲痛的气息笼满了我小小的心,使我无法自拔。都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可爸爸还如此年轻啊!虽然“落红不是无情物”,可我的心里却生出一付无名的恨。
落叶飘到了地上。
在那一瞬间,我的心也随之碎了,一种悲痛,一种绝望,一种心如刀绞也随之溢出,这也许是怜爱,也许是温柔,也许是上天的慈祥,凝固了我沸腾的心泉,我感觉,我的这颗心已经终结了,封闭了,它变得好凉好凉。
树叶被泥土掩埋了。
小小的落叶掩埋在泥土里,它决心“化作春泥更护花”。爸爸躺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大山里,他守护着这座山,守护着我的家乡,也守护着我。
(三)
小小的杜鹃鸟儿啊!飒飒的树叶儿啊!沙沙的风儿啊!请你们轻轻掠过爸爸的坟头,爸爸太累了,让他静静地睡吧,睡吧……做一个甜美的梦。
思念是一首诗,让我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味来;思念是一阵雨,让我在枯燥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思念是一片阳光,让我在困惑的日子里想起爸爸来。爸爸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云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小小的落叶啊!你飘飞吧!带走我的思念带走我的泪。将我承载进爸爸的梦乡,再看一看爸爸甜美的笑,再摸一摸爸爸慈祥的脸……
忽然,不知什么从我眼前晃过,我眼睛一亮,这才回过神来,不觉发现脸上已挂了两滴晶莹的泪珠……
评:细细品味
“凝望”和“最后”两个词语使得读者随着作者的笔展开遐想,开头感情基调即定,为下文的抒情和描写埋下伏笔。
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想,情随景变,自然不加雕饰。
由情转入现实,抒发感情,眼前的是叶子,脑海里的是爸爸的影子,自然地由景入情,抒发此时的感情。
描写得清晰明媚,语言简洁明快,正是作者此时的感情流露。
一景一情,情随景动,景是带有悲哀的色彩,但情却是温和阳光的,所谓以哀景写乐情,两相对比鲜明,感情尤为突出。
波澜转起,眼前的景变了,引起下面不一样的感情。
与上一段的格式一样,眼前的景映入作者脑海中的是爸爸表情。
一组排比,写出了爸爸的喜和乐的表情,细腻而仔细,可见作者平时的观察入微。
爸爸的一行一动,都影响着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情,真实真切。
景的再次变化,作者脑海里又是另外一幅画面,感情继续升华。
两处引用,已经将作者的感情流露出来,不幸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感情不言而已言。
树叶的命运暗示着感情,作者借景将感情继续流露出来,景含情,情在景中。
落叶的命运,作者的悲痛,绝望写得淋漓尽致,饱满的感情溢出纸面,再次升华。
一句“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对爸爸的肯定,“守护”一词,表达出爸爸奉献的精神,也给作者以坚强的后盾。
寄希望于鸟儿,叶儿,风儿,表达对爸爸的思念和安慰,希望爸爸能安心。巧托景物,传达心意。
运用排比的句式,深刻地表达对爸爸的思念。
巧借冰心的诗,表达对爸爸的依靠,更能说明爸爸在作者心中的位置,更好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又再次依靠于叶子,眼前的实物再次充当抒情的工具,引出下文的抒情。
从陷入沉思转而回到现实,“泪珠”依然是对爸爸的思念的表现,以泪收束全文,与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符合,意犹未尽。
整 体 评 析
本文以一片叶子的飘落而展开,脑海中爸爸的影子频频闯入作者的思绪,叶子的变化,也正是感情的进一步升华,此景此情,让人怀想,可谓是本文的成功之处。本文中大段的描写细腻简洁,观察入微,可见作者一定的功底。文字优雅,脉络清晰,算得上是一篇好的抒情性散文。只是有一两处描写不够到位,望作者以后能有更好的感情流露,写出更好的文章。
(点评老师崔益林)
点 评 人 简 介
崔益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会员,全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会员,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南通市中语会会员,全国“十佳文学社”——“起跑线”文学社首席指导老师,南通市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南通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海安县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海安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的探究与研究”和南通市科研课题“青少年文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研究”的主持人,全国数十家报刊的特约编辑和特约撰稿人。先后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之友》《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语文世界》等全国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500篇,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以及在互联网上全文转载,先后指导学生在《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报》《中学生作文指导》《作文周刊》等全国50多家报刊上发表习作近千篇,创立的“起跑线”文学社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并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