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黑夜

作者:史向宇




  冬,带着秋的萧瑟、冬的冷酷来了。
  夜,披着蒙眬的纱、携着黑暗来了。
  昏黄的灯光下,独倚在窗上,打开窗子,让黑夜进来,让它与光亮对抗。忽然,一股寒风袭来,带着凉意,带着挑战,我不禁一颤,任凭它的厮杀。双眸凝视远方,夜挡住了我的方向。
  一缕新愁又袭上了心头。
  学习的失意、生活的坎坷……涌入脑海。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击打着我脆弱的心灵,沉浸在失败的苦海中的我,努力地挣扎。我不禁高喊:“属于我的成功在哪里?”我望到夜的尽头,去寻找,去追逐。但却看不到它留下的踪迹。我忘记了信心的模样、坚强的含义。
  猛然抬起头,目至苍天:月光被一团乌云笼罩着,遮住了它的光芒,它努力地运动,一步、两步、三步……它冲破了乌云,打破了夜的黑暗。同时,也照亮了我心中的夜。
  原来,黑夜最终还是会被打破的;原来黑暗总是会被光明取代的。
  我看到了前方的路,那里铺满了荆棘与沟壑,但在路的尽头,却是那般的美丽。
  月可以冲破黑暗,来展示自己的风采,照亮世间;风可以刮过黑夜,施展自己的个性;夜,可以用黑暗包办自己,施行自己的霸权;这也许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最好诠释。
  面对月的勇敢、风的坚强,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呀!
  我要始终坚信:冬天已经来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去寻找光明。
  (指导老师邱之硕)
  
  评:细细品味
  诗意的开篇不仅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把读者带进了作者刻意营造的氛围中,而且自然地切入了话题。
  通过场景的渲染来映衬内心的失意,很是巧妙,但“让”不如改为“任”更能体现心情;“带着挑战”搭配也不够圆润。
  过渡自然而简洁。
  转得巧妙,由实及虚、自然而然地深入了话题。
  借月写人,手法巧妙,但是性情的转换缺少铺垫,因而显得有些突然,从而也就淡化了主题。
  主旨升华自然,富有哲理意味。
  由“月”而荡开一笔,内涵也即随着深化一层。
  排比句的运用增加文章的气势,也展示了作者的文采,但最后一句似乎过于牵强。
  再由物及人,开始收束,为结尾张本。
  此句有助于深化主旨,但似乎稍微“走”得有点远。
  结尾回扣了话题,也深化了主旨,实有一石双鸟之妙!
  
  整 体 评 析
  本文的亮点在于能够以实写虚,巧妙地进行虚题实写,从而把话题展开得自然而形象,并能够进行鲜明的环境描写,以此来衬托心中的情感,从而化抽象为具体,这实在是很难得的技巧。但遗憾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一味为了展示外界对心情的影响,而忽略了心情变化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弱化了主旨,其实作者在四、五两段对心情的变化过程进行些更为细致的刻画,文章自然也就更会锦上添花了。
  (点评老师梦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