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华传统节日·中秋篇

作者:佚名




  
  八月十五月饼圆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朝,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中秋夜
  中秋夜,亮光光,
  家家户户赏月忙。
  摆果饼,烧线香,
  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红柿,切蛋黄,
  赏罢月亮入梦乡。
  乘火箭,月宫逛,
  看看嫦娥和吴刚。
  
  [赏月佳联]
  (一)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注: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二)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注: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三)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注: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四)杭州西湖水月亭联:
  水凭冷暖 溪间休寻何处来源 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 亭畔莫问当年初照 举杯邀今夕 天上嫦娥认我不
  注: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
  (五)
  中秋赏月 天月圆 地月缺
  游子思乡 他乡苦 本乡甜
  (六)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 明日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
  (七)
  一夜五更 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 中秋八月之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