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时代的视野

作者:李 杰




  可是演出一结束,我就精疲力尽地溜进衣帽间,穿上大衣。终于下班了,心里无限高兴。通常在这样的时候,家里已经有“急需您笑,星期二录音”的电报在等着我。几小时后,我只得又在直达快车上奔驰,深为自己的命运而感慨不已。
  我下班后或休假时是不爱笑的,这是大家都理解的。挤奶员如能忘却奶牛,瓦工如能忘却灰浆,那该多美。常见木工家里的门关不上,抽屉拉不开,糕点工人喜爱酸黄瓜,屠宰工喜爱杏仁夹心糖,面包师傅宁要香肠而不要面包;斗牛士爱玩鸽子,拳击师见到自己的孩子鼻孔出血会大惊失色。凡此种种,我都明白;我自己历来就不在业余时间笑。我本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人家都说我是个悲观主义者,这也许不是没有道理的。
  结婚的头一年,老婆常对我说:“笑一个吧。”而这些年来她终于明白,我是无法实现她的愿望的。我紧张的面部肌肉和忧郁的心境,如真正得到松缓的时候,那我就感到无比幸福。说真的,旁人的笑声也会引起我心烦意乱,因为听到笑声难免要想起我的职业。我老婆也把笑的本能遗忘了,于是我俩的夫妇生活就显得冷冷清清、平平淡淡的。偶尔我逮住她脸上掠过的一丝笑容,我自己也怡然一笑。我俩常常是唧唧低语,因为我恨杂耍场的喧哗,恨录音室里可能出现的嘈杂。
  素不相识的人总以为我沉默寡言,这或许是对的,因为我得频繁地张着口去笑。
  我木然地走着我的人生之路,间或赐予自己一丝微笑。我常常想,我是否真的笑过。我确信我从未笑过。我的兄弟姐妹可以告诉你们,我从小就是一个严肃的男孩。
  我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笑,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笑。
  (选摘自《外国微型小说百篇·欧洲卷》)
  【读书人语】
  以前听过一首歌,凌峰的,歌名是《小丑》。意思是:人前欢笑,哪怕背后忧伤;在台上时,他的辛酸化作喜悦呈献给你;虽然,他永远只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的眼泪。
  卖笑人不是小丑,但也是这样一种职业:他不断在别人的故事里捧腹大笑,也许身上淤青,也许心中有泪,却被浓郁的化妆掩盖,被五彩的衣服遮挡。如果那一刻,看台上的人们有一瞬间的欢笑进而满足,卖笑人就算完成了任务。
  跑下舞台后,卖笑人黯然卸妆。美和丑、笑与哭和他们外在的表情一样难以判断。获得掌声时,对自己说:曾经有那么一刻,有一群人喜欢过我,足够了。被人遗忘时,就此悄悄退隐,也许再也不会在任何角落里留下自己的痕迹。
  常言说得好,“笑比哭好”;或许说,假笑再“假”,也比真哭好;或许还有人说,即使不能真心诚意发自内心地笑,那么假笑多一点,未始不是一种诚意的表现。然而,吃亏受苦、值得同情的却是明明笑不出来,还要“假笑”的卖笑人。是他们给看“假笑”的人带来了欢乐,而在他们卖笑的背后,则是生活的艰辛。
  伯尔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较为丰富深刻。他着力描写的是小职员、小商贩、手工业者、民间艺人和孤儿寡妇等一些“小人物”的遭遇。时处西德经济复苏之际,表面上十分繁荣,但小人物的命运依旧十分悲惨,他们终日苦闷彷徨,有的甚至挣扎在饥饿线上,苟延残喘。伯尔的爱憎十分分明,一反以前“科隆好人”的形象,在作品中对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提出了责难,有的评论家把伯尔这一时期的作品归入“不顺从文学”之列。
  伯尔是一个很特别的德语作家。他的文风不像黑塞那样细腻唯美,却有着粗线条的美,有如素描,淡淡几笔,便能显出神采;作品中的心理分析没有茨威格那样精妙入微,却干脆准确,不着痕迹;作品的构思及用笔没有卡夫卡那样的冷静和怪诞,但笔锋偶尔一带,却能别开生面,把你带入思想的殿堂;还有,很多时候,看起来伯尔并不想在作品中抒情,你读了之后,却像读了一首令你百感交集的诗歌。
  
   思考板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对人性本质的揭示,而《悠哉游哉》中的“随遇而安”的思想是否只能作为一种理想,而不可付之于现实呢?
  2.在《卖笑人》中,作者却暗示着一切的艺术表演都是逢场作戏,这是否说明,艺术表演并不需要真实?
  
   提示板
  
  1.此题可从多个角度思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讲述的是人的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可压制;《悠哉游哉》所要说明的是人的欲望必须要受到节制,不可泛滥。
  2.表演可以是虚假的,但感情却是真实而不可做作的。艺术的真实只能是表演者在情感投入时的真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