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2006高考备考攻略(七)

作者:唐惠忠




  1.对“海洋波能”的科学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风使海洋产生的起伏运动孕育了势能与动能形成的综合能,即“海洋波能”。
  B.海洋波能是海浪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的势能与水质点运动的动能的总和。
  C.海洋波能是势能与动能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其源来自于风浪和水自身的重力。
  D.海洋波能属于“综合能”,它是由水质点具有的势能与动能综合生成的能量。
  2.下面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面上的滚滚波涛是海洋在风力和海水自身重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物理现象。
  B.中国东海沿海到南海都孕育着海洋波能,全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可观。
  C.波能须经转换装置的两级转换,才能与最终转换设备沟通从而达到应用要求。
  D.波能中间转换器的类型共有两种:水动式和气动式。后者更先进,已被广泛应用。
  3.对“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一,但都没有本质区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都必须包括“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三级能量转换装置。
  B.波能转换装置的外观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设计,但受波体、中间转换器和最终转换应用设备必须统一。
  C.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大型防波堤电站属于不同形式的波能转换装置,但它们均具有多级能量转换功能。
  D.气动式装置虽然是以空气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但它与水动式装置的本质一样,都能将第一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的境界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驻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如鱼戏水,忻合无间。始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断。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神领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神领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诗对人生世相的做法是□□□□。(限 4个字)
  (2)“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句中“丝缕”“顽石”指的是□□□□,“锦绣”“雕刻”指的是□□□□。(各限4字以内)
  (3)“不即不离”概括了诗与人生世相的关系,“不即”在文中指诗□□□□,□□□□;“不离”在文中指诗□□□□,□□□□。(用本段中原话作答)
  2.作者列举崔颢和王维的诗,在于说明诗的境界是有两个要素构成的,请概括说明有哪两个要素。
  答:要素一:□□□□□□□□(限8个字以内)。
  要素二:□□□□□□□□(限8个字以内)。
  3.阅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出诗的意境的三个特点。(均限10字以内)
  答:特点一:□□□□□□□□□□。
  特点二:□□□□□□□□□□。
  特点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