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有目共睹
作者:余志鸿 郭蓬蓬
【东西方文化比较】
根据《圣经》创世纪解释,人类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伊甸园,处于原始混沌状态,眼睛的原始功能是用来发现世界,用来观察客观事物,但是始终无法认知自我。在人类祖先的眼睛里,是男女不分的,没有羞辱感,心智蒙眬。后来,人类在蛇的诱惑下,偷食了智慧树的苹果,于是眼睛闪现亮光,突然发现了自我,开启智慧。人类眼睛的第一社会功能是发现自我和发现“性”!在《创世纪》开头上帝说了七次:“神看着是好的。”并且最后一次还说:“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可以想象,上帝创造的第一对男女,必是最聪明的,最完全的。上帝让人类的祖先在未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之前,没有“善恶的知识”,只有善恶之分,明白“善的后果是生”,“恶的后果是死”。上帝警告亚当和夏娃,有一条蛇原是犯了罪的天使,因受惩罚从天堂摔下,所以要小心它。当蛇引诱夏娃吃那禁果之时,蛇对夏娃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了禁果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夏娃想,蛇原是犯了罪的天使,它既然是从天上而来,当然知道这个秘密,也知道神不准人吃禁果,是不想人像神那样有智慧。就吃了禁果,于是“眼睛”亮了,性的知识开窍了,智慧心灵的窗户也就打开了。但是在中国,眼睛却有特殊的意义。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在他死后,右眼睛化为天上的太阳,左眼睛化为夜空的月亮。可见眼睛在古老的神话里是神的化身,是光明的象征。
也许正因为这样,中国的神把眼睛上升到太空,是看宇宙、天地的,比较宏观,所以创建了阴阳观和五行说;西方人的神用禁果打开人的眼睛,用来发现男女、发现自我,比较微观,所以创建了原子说和相对论。大概正是这种差别吧,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和西方人相互凝视,都希望深入到对方的内心深处去看个究竟。中国人的眼睛里,从中国是天地中心的角度考察西方人,发现他们的眼睛是蓝色的,以为“非我族类”,蔑称为“洋夷”。到了近现代,面对自由发达的美国,面对洋洋得意的欧洲,带着失落而又羡慕的眼光顶礼膜拜。西方人也一直注视着中国,13世纪末《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中国人还是温文尔雅、道德高尚的形象;鸦片战争后,在好奇的目光背后是一种歧视,一种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这两种眼睛的对视已有几个世纪,中西方异国情恋的主题产生了一个变形。但是,世界在发展,文明在进步,在太阳底下,在月光的暗面,中国开始超越时空看自己,西方人也开始透过目光碎片看中国。黑眼睛和蓝眼睛渐渐返璞归真,眼睛里既有自己的映象,也有自己历史文化的瞳孔。
我们用眼睛来观察世界,用眼睛来谈情说爱,用眼睛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们对祖国这片土地爱得太深太深;为什么我们的眼里情意脉脉?因为一位西方的伟大哲人说“男人的爱情用眼睛,女人的爱情用耳朵”,男人用眼睛去发现爱情,然后用嘴巴去获得,原因是我们的眼睛在思考,然后才能准确地表达;为什么西方人交谈总是讲究eye contact?因为他们期望从对方的眼里看到自己,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镜子呀。西方人有许多用“眼睛”来表达爱情、智慧和思想的词语,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make eyes(抛媚眼),cast sheep's eye(暗送秋波),You have an eye for something(有眼光有见解)……这些东西方语言表达的蕴意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眼睛的功能和使用方面仍然反映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差异。西方人用苹果来形容眼睛,中国人往往用苹果来形容脸蛋。原来现代汉语的“苹果”是一个古代引进的外来词,随着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我们期望着奥运会和世博会成为所有中国人寻梦的Golden Apple,从此开启我们的眼睛,按照交际准则:Posture(规范的姿态)+Listening(倾听)+Eager to help(乐于助人)+Appearance(仪容仪表)+Smile(微笑)+Eye contact(目光接触),让我们正视自己,也正视世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