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校园文学月报
作者:佚名
时间一寸一寸地灰飞烟灭,连痕迹也不曾留下,当夏天的风从南方再度吹起的时候,不知道那些我最好的朋友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拖着伶仃的身影践踏了树阴的斑驳,我想念他们,真的。但只有在晚上躺下以后望着窗外的星空才觉得这些感情从心底慢慢飘移而上,与安琪儿一起羽化在风中,留下我如失了魂一般空荡荡的难过,沉寂在回忆里,整夜整夜地失眠。有时候坐在阳台上发呆,可以看见江边升起的焰火,无比绚烂,一层层地绽放。但繁花落尽,满目都是茫然,美丽与幸福被黑暗吞噬得如同一个从未发生过的梦,一时间的空白,远处的汽笛声,支离了天空最后一点儿光亮,破碎了所有的思绪,然后只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冷风蔓延,无极限。
也许有朝一日,我回头来看现在的生活,会笑自己在感情中太执著。或许执著本身就是个错误,但那又如何?世界上有谁能与情无缘呢?许仙出家谱写的只是一个更美丽的爱情故事罢了。新版的《白蛇传》中,直至最后的结局,我才终于任眼泪肆无忌惮地流下。许仙手里握着扫帚,目光中毫无绝望,只是深情地望着雷峰塔,一句话更是一个承诺:“娘子,从今以后,你在塔内,我在塔外,我日日给你扫塔。我会按我所说的一生、一世,对你好……”然后,一把伞从塔中飘出,为扫塔人挡住了一袭风雨,一世喧嚣……一晃五十年,扫塔人已老,飘零的伞也只剩一副骨架,七百年后,雷峰塔轰然倒塌……一段感情,真的值七百年吗?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明白这个问题。但我一定会没事再去看看星空,看看复杂的星相图上所折射出我一段段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然后一路走下去。
是的,就是如此。
【指导教师语】
复杂的情感,灵动的文字,细腻而深沉,读来有莫名的感动。古人云,文以气为主。有气,则文字流转,处处生辉。此文浑然一体,文随情动,情随理止,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当为佳作。
(吴国珍)
校/刊/选/粹
说西塘
上海市北中学溯光文学社 杨可意
我出生在西塘,一个由水和青石板砌成的江南小镇。从小喝着汾湖(乾隆多次游览的一条河)的水长大,听着咿呀渔唱成长。
狭小蜿蜒的石皮弄承载了我长长弯弯的梦想。幽幽小巷,一头连着古街,一头牵着一座小茶楼,阵阵茗香溢满了一条小巷。下雨时,雨水连着巷子两边的墙,滴溜溜地滑过墨绿的青苔,直躲进了地上古老青石板的石缝中。雨水的湿气混合了青苔的清香,那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就好像一块烙铁,深深地在我的心间灼上两个字——家乡。
我无法忘记那种淡得无踪影,却又浓烈得沁人心脾的味道,更难以忘怀那橹声欸乃的小河,“小船摇呀摇,浪花微微笑,传来了外婆的歌谣……”不知什么时候这首家乡的小调又在我心中激荡,简单的调,千万涟漪,让人回味万千,此时的我仿佛又坐在了清波之上的小木船里,那有节律地一摇一摆,一摆一扭,感觉比在西湖上还妙,明晰的水圈,在桨边一圈圈漾开,有时,两船并行,水波与水波之间就会互相打起架来,可爱得让人不禁想伸手掐她一下。伸手一抚,咝——透心凉!
如果在夜间傍晚时分坐船游览,那感觉会更好。这时,古镇上的人们都已下班回家,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临水而建的老房子里面,有星星灯火,有洗碗的水声,切菜的咣咣声,还有那让人心醉的吴侬软语。河的另一边则是西塘特有的廊棚,廊棚的顶上挂着一串串火红的灯笼,在夕阳更红处“燃烧”。棚下一年四季都会有聊天的老人,他们坐在世代相传的藤椅上,或摇着蒲扇,或围着煤炉,快乐的笑声总是绽开在他们美丽的脸上。幼小的孩子则会在河边捉鱼,成千上万的小鱼总集在岸河相连的那块有阶梯的地方,因为在那儿有人们生活留下的一点儿“油水”。孩子们会拿出一个透明的大罐去灌鱼,瓶子往河里一勾,“哗”的一声,恰似带露的墨菊一般,千万尾小鱼仔骤然之间向深邃的河间冲去,那种气势,不是任何画家可以描摹的。那是一种古老的生命力,在瞬间缩放的礼花,是无数生命的抛物线在天地间滑翔。
从著名画僧元梅,到明代江南侠妓柳如是,再到清学者魏学,一个个如花如水的生命在这里生长。浓厚的文化底蕴更为她注入了一种神秘的血液。
吴根越角西塘,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个我永远也解不了的情结——故乡。
【点评】
文章紧紧地抓住了江南小镇特有的意象——古街、小巷、雨、河水、船、鱼等,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着淡淡风情的水墨画。那入耳的小调、绘声绘色的捕鱼图、悠闲自在的老人,非有浓浓的恋乡之心,是无法传达出这份感情的。
(子 菡)
电话 母亲
湖北松滋三中开拓文学社 朱 鹏
一时忆不起母亲身上特殊的清香,一时忆不起母亲和蔼的面容,一时忆不起母亲做的蛋炒饭的香味儿。只有母亲的问候依旧那么依恋,那么熟悉,回荡在耳旁,深记在心里。
异地他乡,我在松城,而母亲却远在新城。
遥远的新城,那里有我思念的母亲,我知道在新城的母亲是为了在松城的我能过得幸福,是为了她那深情的牵挂。
松城的我思母亲,新城的母亲一样念着我。仅有一根电话线,牵着我们,也庆幸还有一根电话线将我们牵着,紧紧地牵着。
电话那头是母亲熟悉的声音,她总怕我吃不好,穿不暖的,在她的声音里,我永远还是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当然被问得最多的是我的学习,我的成绩,不堪的成绩。只有当她问我这些的时候,是我开不了口说“好,很好”的,也因为这个,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不孝的儿子,母亲最关心、最牵挂的,就成了她心中的那根风筝线,扯一扯就心痛。然而这一切都是由我这样的不孝之子造成的。
电话那头,母亲告诉我年前会早些回来,这如我所料,电话这头的我会静静地等待,也暗自告诉自己,期末再战,许胜不许败。
日子一天天地过,母亲到底哪天回来,我不知道,依旧期待,依旧盼望,依旧会提醒自己,期末逼近了,许胜不许败。
在母亲还未回来的日子里,那根电话线紧紧地将我们牵在一起,电话里虽闻不到母亲的香味儿,看不见她的脸,又吃不上可口的蛋炒饭,但那依恋的声音,会在耳边回响,会传到心里,会变成动力。
(指导教师 向常高)
【点评】
电话两头,一头是“我”,一头是母亲,一根电话线把彼此牵在了一起。地理的距离、通讯的距离都无法隔断母子情深。同在异乡,都在努力,不同的是,“我”是为我自己,而母亲是为“我”。作者如果能够把母亲为“我”所做的牺牲再向深处开掘一下文章会更出彩。
(子 菡)
青/春/日/记
爸爸的一瞥
上海市西中学 田 野
唉,又起晚了。
因为课业的繁重,常常晚睡,这样,每天早晨我都醒得很晚。风卷残云般地吃完早餐后,就坐上爸爸的车去上学。一路上爸爸总是不停地说教、训斥,我一言不发,任凭他恶语相加。“拖,拖,总是拖,每天就差一点点迟到”“就是不长记性,你活该迟到……”,我尽力压抑着心中的怒气,充满了对爸爸的反感,每天早晨的心情也是一如既往的糟。
今天更是倒霉,半路上爸爸临危受命——公司突发的急事要他尽快赶到单位。一路上,他愁眉紧锁,嘴唇也绷成了一条线。爸爸使出浑身解数在车队中左突右闪,不停地穿梭,一有空当儿就往前钻,就差闯红灯了,几次险些酿成车祸。这时,我顾不上其他,心中只是暗暗地替我们的安全担心。一方面埋怨公司那突如其来的电话,一方面对自己的拖拖拉拉也有点儿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