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校园文学月报

作者:佚名




  刊号:CN22-1221/C电话:0431-8686360
  凡参赛者均赠送《作文与考试秘诀》一册和“e百分”一部,并对每月前2600名投稿者,赠送掌上电脑一部。每天抽出288名幸运投稿者,赠送学习机一部和2008奥运纪念章一枚。
  
  青春日记
  
  药之香
  上海中学梅圣洁
  家里又熬起中药了。回想起儿时,吃的第一副可以归之为中药的应当是“芝麻拌糖”,久久不能忘怀那满口芝麻经由日光蒸腾出来的香甜。只是后来终于见得中药的“庐山真面”,一切好感都烟消云散,才知道真正的中药是不存在什么香味的,迎面扑来的只有令嗅觉神经发酸的苦味,无怪很多人喝时要捏着鼻子了。
  这次,当跳耀着的火再次托着泥土色的陶罐,孕育出氤氲浓郁地弥漫在夏季炙热的空气中时,我却突然发现药其实真的是有着香味的,奇特的香味。这种香味,不同于“荞麦花开白雪香”的甜美,不同于“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雅致,不同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清浅,不同于“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清玄,而是一种开阔、厚实、沁人心脾的淳朴,每一丝、每一缕都述说着中华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文化精髓。
  药之香源于自然。中药的每一草每一木都有其独特的芬芳,源于大自然的赐予,正如我小时念念不忘的芝麻香。中药直接取天地物华,在文火细煎之中萃取自然的精华,在陶罐泥香之中培育自然的力量,它即是自然的产物。从科学上来说,是药的某种成分治愈了病;但从感性上说,喝药的过程何尝不是回归自然这一母体的方式,从而诞生了一个全新的鲜活生命。与西药截然不同,中药极少对哪个菌抑制了哪个病毒加以冰冷的剖析,而是让药物顺其自然地尽情演变,不刻意地提取特定的物质,那种严谨中的悠闲自得,如同一位美食家哼着小曲儿,随手将几种家常菜倒入锅中,却烹得一道“此物只海阔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的极品。
  药之香源于融合。美加上美并非一定等于美,而种种草石混合在一起,带着它们原有的清香,在火中、在热中、在融合中脱胎换骨,将精髓、将香气通体绽放。它们遵循着大自然海纳百川、互依互存的教导,相互包容,相互补助,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它们产生神奇的力量,产生厚柔坚的药香。
  药之香源于精细。中药的精细并非像西药以毫克甚至是微克来计量,通常也不在乎多喝一口少喝一口,却是表现在用文火慢煨而烂熟的细工。那氤氲是令人心荡神驰的魔力,早在药流入身体之前就已沁入骨髓,好似海水拥沙滩入怀,悄无声息地轻舐沙土,却是一寸一寸地腐蚀蚕食直到完全俘虏了它们,将其变成汪洋大海。而采药时间也必须精打细算:时间不同药性不同,入药方式不同药效不同。自然是如此的包罗万象,又是如此细致入微,“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使中药涵盖了巨细并存之美。此外,精细之处还在于中药发挥其功效的稳慢,一如剔透的美玉长久带在身边而愈发光润细致,那是细水长流的悠远;也如中医四诊法观言行、看气色了解病情这种从微处入手的细致。
  药之香源于文化。药深邃的力量,以统治中国千年的儒家思想为根基;厚实的浪漫,像庄周梦蝶而不脱离现实;随性的优雅,还有谢晋清玄的遗风。这,几乎可以成为中华古典精神的代表。而中国自古无论何门何派都重人情,这也使中药和西药有了好比筷子和刀叉的区别。于是有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国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渴望的执著,那种以生命为代价而使更多生命延续的奉献,是中医源远流长的根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的编著,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那独特的治疗方式,是中药芳香四溢的源泉。温情,将思想者和行动者紧紧结合,随着药香在中华文明中久久弥漫。
  余香未绝,我仿佛可以感觉到千百个精灵在我的身旁萦绕。这深色的中药,深邃得如同中华文明,以自然为灶,以精细为火,以宽容为罐,以文化为草石,在泱泱千载之中悠悠地炖出奇异之香,袅袅升腾。
  【指导教师语】
  本文选题颇有新意,从中药的独特香味中挖掘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读来让人倍感清新。语言流畅,思路清楚,化用了大量古诗文,与从中药中所感受到的文化韵味相契合,使得行文十分生动。
  (彭 振)
  
  心窗
  湖北松滋三中2004级1班黄 玉
  母亲为女儿整理衣服时,发现女儿的衬衣袖口,也就是她握钢笔的那只手的袖口,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女儿钉一下,要不然,就掉了。
  女儿如今已是毕业班的学生,明年就得参加高考。学习异常紧张。
  屋子里很静,只有女儿的钢笔在纸上的沙沙声,为她的思绪伴奏。她的思绪在既定的故事情节中恣肆飞扬,如痴如醉。母亲能从女儿的神态上看出,她正文思泉涌。所以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儿声响,唯恐打扰了女儿。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嘘了一口气。其实女儿从未说过她妨碍写作,不过,她得会换位思考。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如今连针也穿不了。一个月前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尽手臂之长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远,再次……再试一次。
  ——还是失败。
  再试……连续不断。
  女儿的文章正在进行结尾。忽然,她从写字台上的镜中看见母亲,怔住了。她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与母亲朝夕相处,可她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亲的丝线在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还是不甘放弃。
  女儿的眼睛热了。分明是她在母亲心中的形象已经模糊了。她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
  “妈,我来帮你。”女儿离开写字台。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女儿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女儿知道自己的任务重,但她还知道自己边学习时,不能忘了一直在背后支持她的母亲。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有时,母亲像个迷路的孩子,而使她找不到家门的,常常是我们这些粗心的儿女。
  
  新诗笔会
  
  我们都是有梦的孩子
  浙江乐清虹南中学高三马列福
  
  我们都是有梦的孩子,
  我们的梦,
  是青春的一部分。
  每当时光缝就一件四季的大衣时,
  总不忘为我们生命的记事本翻开新的一页,
  我们小心地将往事装进行囊,
  继续匆匆赶路。
  我们都是有梦的孩子,
  怀揣着一张皱巴巴的地图,
  从过去走到现在,
  还将从故乡奔向他乡。
  你看我们的梦开成了一朵朵娇艳的花,
  这就是我们给世界的第一句留言,
  我们试图破译风的手语,
  我们用心聆听光的语言,
  我们从泪的路标中发现了坚定的信念——
  未来并不遥远。
  我们都是有梦的孩子,
  我们在梦里写诗,
  我们把梦写成诗,
  我们用多愁善感的文字安慰我们多愁善感的心。
  因为幸福在向我们招手,
  我们在蓝天下也在风雨中奔跑,
  奔跑是年轻最好的证明,
  而年轻是一种无限的希望:
  有一群有梦的孩子和他们的梦,
  正一起痛并快乐着!
  
  回忆
  湖南汉寿五中159班黄小迪
  
  你是今天的山冈
  被明晚的月光照亮
  你是今天的辉煌
  跌落于明天暗淡的行囊
  
  你是存放在脑海中的灯塔
  狂风暴雨之后依然温馨地
  挺立在生命的岸上
  指引着颠簸的灵魂
  找回迷失的方向
  
  你冻结成冰的美丽
  带着寂寞的香味
  回忆过去疼不再疼
  

[1] [2] [4]